[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碳罐管道弹性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80204.5 | 申请日: | 2017-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18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韩坤华;张志红;牛玉峰;冯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江律师事务所11537 | 代理人: | 朱红来 |
地址: | 10009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管道 弹性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碳罐管道弹性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碳罐是为了减少汽车燃油箱、化油器内汽油蒸发物的排放而引入的一种燃油蒸汽吸附脱附装置,它是汽车汽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的重要部分。EVAP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熄火后,汽油蒸汽与空气在罐内混合并贮存于活性碳罐中,当发动机启动时,碳罐与进气歧管之间的电磁阀门打开,罐内汽油蒸汽在进气管的真空作用下被空气代入气缸参与燃烧;通过碳罐的中转作用降低发动机在熄火后的汽油蒸汽排放量,以达到节约燃油和环保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汽车碳罐的吸附口与脱附口均是按照流体力学设计,按照国家标准与相关试验设计进出口径的尺寸,主要考虑的是流体性能,即保证进气与出气的国家标准要求,结构的可靠性主要通过验证性试验来验证,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汽车在运行状态时碳罐本身要承受的结构载荷,以及汽车碳罐吸附口与脱附口应该满足的强度和刚度要求,而吸附口与脱附口又是碳罐上的薄弱结构环节,固有频率较低,根部受到垂直管身的载荷时容易发生断裂,从而影响碳罐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碳罐管道弹性支撑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碳罐管道弹性支撑装置,包括碳罐,它还包括吸附管道、脱附管道、大气管道;吸附管道、脱附管道并列设置于碳罐的上端;碳罐的上端分别开设有吸附口、脱附口,碳罐的内腔依次通过吸附口、脱附口与吸附管道、脱附管道相连通;
吸附管道、脱附管道的根部均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弹性支撑件;弹性支撑件的一端与吸附管道或脱附管道固定相接,另一端均连接至碳罐的壳体上;
大气管道垂直设置于碳罐的上端或下端,大气管道的进风口与碳罐的内腔相连通;过吸附口、脱附口、进风口依次从左向右排列。
吸附管道、脱附管道上的弹性支撑件均为三个或四个,三个或四个弹性支撑件分别呈三棱锥型或四棱锥型分布。
吸附管道的输入端通过空气压缩机与油箱相连通。
脱附管道的输出端通过常闭电磁阀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相连接。
吸附管道、大气管道的输入端管道上均设置有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引入局部刚度的前提下,对吸附管道、脱附管道根部的结构强度及刚度进行有效加强,从而使本产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较大加速度载荷时,通过弹性支撑件给吸附口、脱附口处提供缓冲吸能作用,增强其应力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弹性支撑件为三个时吸附管道的俯视图。
图3为弹性支撑件为四个时吸附管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碳罐;2、吸附管道;3、脱附管道;4、大气管道;5、弹性支撑件;6、空气压缩机;7、流量计;8、压差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碳罐1,它还包括吸附管道2、脱附管道3、大气管道4;吸附管道2、脱附管道3并列设置于碳罐1的上端;碳罐1的上端分别开设有吸附口、脱附口,碳罐1的内腔依次通过吸附口、脱附口与吸附管道2、脱附管道3相连通;
为了增强本产品在整车运行状态时的抗应力能力,在吸附管道2、脱附管道3的根部均设置一个或多个弹性支撑件5;弹性支撑件5的一端与吸附管道2或脱附管道3固定相接,另一端均连接至碳罐1的壳体上;
吸附管道2、脱附管道3上的弹性支撑件5均为三个或四个,三个或四个弹性支撑件分别呈三棱锥型或四棱锥型分布。该设计不仅可以在汽车正常行驶发生振动或者制动时产生较大加速度载荷时,给吸附口、脱附口提供缓冲吸能作用,还可以使吸附口以及脱附口处均形成三角支撑或四角支撑结构,从而增加管道固有频率与根部强度,满足结构强度与刚度的基本要求。
大气管道4垂直设置于碳罐1的上端或下端,大气管道4的进风口与碳罐1的内腔相连通;过吸附口、脱附口、进风口依次从左向右排列。
吸附管道2的输入端通过空气压缩机6与油箱相连通,用于将发动机熄火后的汽油蒸汽沿吸附管道2导入至碳罐1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工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802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