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收集刺激隐核虫幼虫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2527.7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1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软妮;乔莹;易啸;王军;毛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集 刺激 隐核虫 幼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样本收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收集刺激隐核虫幼虫的装置。
背景技术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属于隐核虫科(Cryptocaryonidae)隐核虫属(Cryptocaryon)成员,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可以引起多种海水养殖鱼类的致死性疾病即“白点病”,为我国二类疫病。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分为4个阶段: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虫。滋养体是唯一的寄生阶段,离开宿主后形成包囊前体,包囊前体在很短时间内发育为包囊并附着在水底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分裂。这3个时期刺激隐核虫个体较大,长度在400~500μm以上,包囊分裂后产生的幼虫能在水中快速游动,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但这种能力在脱包囊后2h内最强,8h后感染能力大幅减弱。近年来,刺激隐核虫病频繁爆发,危害日益严重,刺激隐核虫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刺激隐核虫传代及离体培养的研究很多,包囊及滋养体的大量收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作,而幼虫的收集还停留在离心获取这一方法上。为了研究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防治,需要收集大量的刺激隐核虫,由于刺激隐核虫滋养体,包囊前体及包囊直径较大(300~500μm以上),肉眼可见,较易于收集,而幼虫小且易破裂,大量收集较为困难。目前已有的研究都是采用离心法,该方法效率低,对幼虫伤害大,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安全高效收集幼虫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收集大量有活力幼虫的一种收集刺激隐核虫幼虫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有过滤部分、固定夹、集液瓶和真空泵;所述过滤部分设有过滤杯、滤网、滤纸和砂芯过滤头,所述固定夹将滤网与滤纸固定在过滤杯与砂芯过滤头之间,所述砂芯过滤头与过滤杯的上部和集液瓶的下部连接;所述集液瓶通过磨口瓶颈与砂芯过滤头连接;所述砂芯过滤头通过胶管与真空泵连接。
所述过滤杯与集液瓶均为大容量玻璃制品。
所述滤网可采用400目滤网,所述滤纸可采用0.22μm滤纸。
所述滤网与滤纸由砂芯过滤头支撑且两者之间留有空隙,用于分离幼虫和水中的细菌及真菌。
与现有离心收集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根据刺激隐核虫幼虫大小与其他发育阶段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来分离幼虫。滤网与滤纸间的空隙使得水中自由游动的幼虫可以与水体中大部分细菌、真菌分离,适合针对刺激隐核虫实验的后续要求;用不同孔径滤网来获取大量健康无损的幼虫,明显优于离心法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处理研究;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养殖过程中除去水体寄生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有过滤杯1、过滤头2、集液瓶3、滤网4、滤纸5、砂芯过滤头6、胶管7、真空泵8和固定夹9;所述固定夹9将滤网4与滤纸5固定在过滤杯1与砂芯过滤头6之间,所述过滤头2安装在集液瓶3顶部,过滤头2的顶部与砂芯过滤头6连接,所述集液瓶3通过磨口瓶颈与过滤头2连接;所述过滤头2通过胶管7与真空泵8连接。
所述过滤杯1与集液瓶均为大容量玻璃制品。
所述滤网4采用400目滤网,所述滤纸5采用0.22μm滤纸。
所述滤网4与滤纸5由砂芯过滤头6支撑且两者之间留有空隙,用于分离幼虫和水中的细菌及真菌。
以下给出具体实施例。
在温度23~27℃、盐度为20‰~25‰条件下孵化刺激隐核虫包囊,并尽量收集孵化2h内的幼虫。使用收集装置时,先将灭菌海水加入过滤杯1中,打开真空泵8通过胶管7抽走集液瓶3中的气体,使得过滤杯1中的海水进入集液瓶3中。将含有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海水缓慢倒入过滤杯1中,保持过滤杯1中一直有海水,刺激隐核虫幼虫可以在过滤杯1中自由游动而不会随着海水流走从而到达富集目的。集液瓶3中装满液体后可以在关掉真空泵8后弃去。在需要收集刺激隐核虫幼虫时,停止加入含有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海水,待过滤杯1中海水残留量约5ml时立即关闭真空泵8,待海水最终全部进入集液瓶3中后将固定夹9移开,小心取出滤网4后用少量灭菌海水缓慢冲洗滤网即可得到大量健康的刺激隐核虫幼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25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