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梁柱节点钢抱箍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0601.1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30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金学菊;代晓艳;史智伟;雷鸣;陈生林;舒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建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2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构件 钢板 加固结构 梁柱节点 钢抱箍 框架梁 钢筋 施工技术难题 结构梁 抱扣 钻孔 穿插 本实用新型 柱纵向钢筋 焊接连接 建筑加固 膨胀螺栓 结构胶 框架柱 原结构 柱箍筋 注满 焊接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梁柱节点钢抱箍加固结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柱节点钢抱箍加固结构,解决了原有结构梁钢筋密集无法钻孔穿插钢筋的施工技术难题,并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的破坏;其包括相互连接的原框架柱(1)和原框架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框架梁(2)上通过膨胀螺栓(8)固定有组合构件,组合构件与原框架梁(2)之间的缝隙内注满结构胶(9),所述组合构件由抱扣钢板(3)和侧箍钢板(4)组成,抱扣钢板(3)与侧箍钢板(4)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组合构件上焊接有新增柱箍筋(5)和新增柱纵向钢筋(6);其有益效果在于:解决了原有结构梁钢筋密集无法钻孔穿插钢筋的施工技术难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梁柱节点钢抱箍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经过长期使用后,由于结构损伤、材料老化及人为因素等原因,容易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及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旧建筑的功能可能无法满足新的使用要求,或者因为早期设计规范要求低而不能满足新的设计载荷需求,同时旧建筑使用时间长,容易出现各种损伤,影响其安全性。一般来说,既有建筑出现上述问题时可以采用拆除重建或维修、加固两种方式。拆除重建的成本高昂,工期长且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对环境也有严重影响;而加固处理的相对成本低得多,工期短,产生建筑废料少,达到新的使用要求下又不会破坏建筑原有的结构形式,因此近些年得到了广泛应用。框架结构是民用建筑结构中最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其梁柱节点是连接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关键结构,是传递、分配内力的重要构件,起着保证框架结构完整性的作用,节点破坏往往造成整个框架结构的连续性倒塌破坏,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框架梁柱节点,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常采用的加固方法是加大柱截面加固法,以增加结构柱的承载力。一般的增大柱截面的设计做法是在原有柱周身或者某一侧配筋后浇筑混凝土,在梁柱节点的部位其箍筋需要穿过原有结构梁,以保证箍筋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原有结构梁中钢筋配置较密集时,会给梁钻孔及穿插钢筋的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根本无法施工。因此设计了一种梁柱节点钢抱箍加固结构,解决了原有结构梁钢筋密集无法钻孔穿插钢筋的施工技术难题,并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柱节点钢抱箍加固结构,解决了原有结构梁钢筋密集无法钻孔穿插钢筋的施工技术难题,并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的破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梁柱节点钢抱箍加固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原框架柱1和原框架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框架梁2上通过膨胀螺栓8固定有组合构件,组合构件与原框架梁2之间的缝隙内注满结构胶9,所述组合构件由抱扣钢板3和侧箍钢板4组成,抱扣钢板3与侧箍钢板4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组合构件上焊接有新增柱箍筋5和新增柱纵向钢筋6,所述新增柱箍筋5与原框架柱1垂直,新增柱纵向钢筋6与原框架柱1平行。
所述抱扣钢板3是凹形构件,由一个长面、两个短面组成,侧箍钢板4为长方形钢板,侧箍钢板4通过膨胀螺栓8固定在原框架梁2的左右两侧面,抱扣钢板3通过膨胀螺栓8固定在原框架梁2的上下两侧面,抱扣钢板3的两短面与侧箍钢板4相搭接,并通过焊接连接。
所述抱扣钢板3的宽度为b,侧箍钢板4的宽度为a,所述抱扣钢板3的宽度值b小于侧箍钢板4的宽度值a,以保证抱扣钢板3与侧箍钢板4之间实现三面围焊,增加焊接强度。
所述抱扣钢板3与侧箍钢板4之间的搭接长度值c不小于80mm,以保证焊接强度。
所述抱扣钢板3的长面上塞焊连接有若干新增柱纵向钢筋6,所述侧箍钢板4及抱扣钢板3的两短面上塞焊连接有若干新增箍筋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建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甘肃建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06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平网挂钩构件
- 下一篇:水工混凝土结构复合预应力加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