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床的新型车头配刮省力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49918.6 | 申请日: | 201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12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卢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兴业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25/00 | 分类号: | B23B2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14 | 代理人: | 林伟鑫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床 新型 车头 省力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床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床的新型车头配刮省力机构。
背景技术
车床是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以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在车床车头装配过程中,需要保证车头的上母线、侧母线与车床紧密接触且平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车床的正常使用,车削出合格的零件,当车头的上母线、侧母线与车床导轨不平行时,车削圆柱面时就会车削成一个锥形面,或者也会出现其他缺陷,导致零件不合格而报废。
车头与车床导轨的两个接触面在经过机加工后,也不是绝对的平面,微观上还是存在凸点和凹点,也就是说着两个接触面不一定是紧密接触的,车床在长时间工作后会发热膨胀,因未精密接触,接触面存在导热不均匀,导致膨胀度也不相同,进一步导致原本车床主轴与导轨的平行度变差,今儿影响车床加工出来的工件的质量。
现有技术在检查车头上母线、侧母线与导轨接触是否紧密时,一般使用红丹粉涂抹在需要检查的平面上,通过推动车头使两平面反复相对运动摩擦,红丹粉会留在平面相对凹点或凹面出,从而确定平面的凹点或凹面,再对凸点进行局部淹没,在实际维修中,车头的抬放和移动都是人力完成的,由于车头重量在0.5吨左右,通常需要两个以上的工人操作,费时费力。
综合来说,现有技术的车床车头的配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车床车头的配刮一般需要靠人工操作,车头的抬放和移动都是人力完成的,由于车头重量在0.5吨左右,通过需要两个以上的工人操作,费时费力;2、人工操作的安全风险较大,而且车头移动的精度难以保证,无法满足配刮的技术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专利号:2016210162492)公开了一种车床车头的配刮省力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该装置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主动杆带动从动杆拉动车头时,只对车头的一侧进行拉动,在这样的拉动方式下,车头的受力不均,拉动时具有较大的阻力,并且精度也难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床的新型车头配刮省力机构,从而有效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床的新型车头配刮省力机构,包括车头、导轨和固定座,所述的车头支承于导轨上并可沿导轨滑动,所述的固定座固定在导轨上,所述的固定座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所述的上支座位于导轨的上方,所述的上支座包括第一上支座和第二上支座,所述的第一上支座和第二上支座的内端通过四根水平的连杆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上支座和第二上支座的外端设置有一对轴承,所述的轴承内设有一辊子,所述辊子在连杆所在的区域上设置有绕线区,所述第一上支座和第二上支座的外侧端部设置有一手柄,所述的第一上支座和第二上支座的底部都开设有与导轨相匹配的凹槽,所述的下支座位于工作台的下方,所述的第一上支座和第二上支座分别通过一个穿过工作台的螺栓与下支座固定连接,所述车头的两侧固定有一对固定耳座,所述的固定耳座上开设有一连接孔,两个所述的连接孔通过第一线体相连接,所述第一线体的中部与第二线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线体的另一端与绕线区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绕线区呈横截面为弧形的环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手柄驱动辊子转动,从而拉动绕线区与第二线体进行绕线,这样就能够同步拉动车头两侧,车头的受力均匀,阻力更小,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头,2.导轨,3.固定座,31.上支座,311.第一上支座,312.第二上支座,32.下支座,4.轴承,5.辊子,6.绕线区,7.手柄,8.第一线体,9.固定耳座,10.连接孔,11.工作台,12.螺栓,13.第二线体,14.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兴业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兴业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499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