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链条炉给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32030.4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3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谭厚科;张峥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森和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K3/08 | 分类号: | F23K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 | 代理人: | 王芳 |
地址: | 710043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链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煤链条锅炉领域,涉及燃煤链条锅炉给煤装置的改造,具体涉及一种链条炉给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国家对锅炉燃烧节能环保政策的提高,要求现有的锅炉燃烧必须达到最大的燃烧效率和最低的排放要求。越来越多的链条炉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首先是保证煤粉给煤的均匀性,才能保证链条炉燃烧的经济性,在此背景下,需要更好的给煤装置来控制链条炉的给煤均匀性。现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链条炉新型的给煤装置,使得链条炉给煤均匀,燃烧充分稳定,达到经济燃烧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链条炉给煤装置,包括混煤器、移煤器、播煤器、二次混煤装置;煤粉依次通过混煤器、移煤器、播煤器、二次混煤装置至燃烧处;
其中:所述混煤器包括两根绞龙,用于通过两根绞龙的转动来对煤粉进行混合;移煤器和播煤器用于控制煤粉的移动方向,保证煤粉下落至二次混煤装置中;二次混煤装置用于使煤粉均匀下落至燃烧处。
进一步地,在混煤器和移煤器之间设置有防漏煤板。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混煤装置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沿煤粉的下落方向倾斜设置,所述上板上分布有多个不同孔径的圆孔。
进一步地,所述两根绞龙可同时转动,也可单独转动;若两根绞龙同时转动,两根绞龙的转动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两根绞龙通过链条结构控制其旋转,可进行同时旋转和单独旋转的调节,也可同时停运,但不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
(2)本实用新型设置组合板式的二次混煤装置,上板采用开有不同孔径的圆弧斜板,保证给煤时不同粒径的煤粉进行充分混合,下板采用斜直板长与上板,保证进入炉排煤粉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绞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二次混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为:1—混煤器;2—防漏煤板;3—移煤器;4—播煤器;5—上板;6—下板;7—二次混煤装置;8—绞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链条炉给煤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混煤器1、移煤器3、播煤器4、二次混煤装置7;煤粉依次通过混煤器1、移煤器3、播煤器4、二次混煤装置7至燃烧处;
其中:所述混煤器1包括两根绞龙8,用于通过两根绞龙8的转动来对煤粉进行混合;移煤器3和播煤器4用于控制煤粉的移动方向,保证煤粉下落至二次混煤装置7中;二次混煤装置7用于使煤粉均匀下落至燃烧处。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绞龙结构如图2所示。
为了保证没有煤粉经过移煤器之前不发生泄漏,在混煤器7和移煤器3之间设置有防漏煤板2。
如图3所示,所述二次混煤装置7包括上板5和下板6,所述上板5和下板6沿煤粉的下落方向倾斜设置,所述上板5上分布有多个不同孔径的圆孔。保证给煤时不同粒径的煤粉进行充分混合,进入炉排煤粉的均匀性
二次混煤装置7采用组合式上板5和下板6,保证下煤后炉排上煤粉的均匀性,兼顾分层燃烧装置和混煤器的全部功能,从而使燃烧充分稳定,达到经济燃烧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所述两根绞龙8可同时转动,也可单独转动;若两根绞龙8同时转动,两根绞龙8的转动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两根绞龙8的叶片方向,布置位置,长度都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布置。
本实施例中,两根绞龙8通过链条结构控制其旋转,可进行同时旋转和单独旋转的调节,也可同时停运,但不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行。
工作过程
煤粉经过给煤机进入到两个绞龙组成的混煤器,进行充分混合,挡煤板防止原煤泄漏,经过混合后的煤进入移煤器,在移煤器旋转的作用下进入播煤器,然后通过播煤器进入到二次混煤装置中,在二次混煤装置中进行二次混合由于下层板比上层板宽,因此,可以控制小颗粒煤均匀的进入炉排的分行中,大颗粒煤均匀布置在小颗粒煤粉上,从而保证下煤后炉排上煤粉的均匀性,兼顾分层燃烧装置和混煤器的全部功能,从而使燃烧充分稳定,达到经济燃烧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森和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森和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320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