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镜异物钳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0644.2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1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布江;王维红;孙琳寅;蒋海忠;周峰;朱挺挺;丁小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50 | 分类号: | A61B17/5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2 | 代理人: | 张一平 |
地址: | 31501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医疗器械,具体指一种内镜异物钳。
背景技术
CN CN203436378U公开了一种《易旋转网型异物钳》,包括网兜、拉索、外管、旋转帽、导向管、滑环和手柄,拉索插装在外管内,外管的尾端固定连接在旋转帽上,并且该旋转帽卡槽式地连接在手柄的头端,滑环套装在手柄上并可相对手柄轴向移动,导向管插装在手柄内,并且导向管的尾端固定连接在滑环上,所述的拉索包括软钢丝绳和镍钛丝,软钢丝绳的一端与网兜的尾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镍钛丝的一端固定连接,镍钛丝的另一端与导向管的头端固定连接。该实用新型中的网兜旋转方便,以便根据病灶位置具体操作。
但是该异物钳只能避免平稳头部的旋转,不能用来加持异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夹持异物后便于异物旋转从而方便异物取出的内镜异物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内镜异物钳,包括连接于内控制杆上的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所述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分别能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相对的侧面上,并且所述第一夹头和所述第二夹头能在外力作用下相互对接。
所述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分别通过连接轴连接在所述的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上。
所述连接轴与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均为松配合。
所述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为球冠状结构。
所述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对称设置,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头部和相对于头部倾斜设置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头部和各自的内控制杆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内镜异物钳能够在夹持住异物后的拉出过程中,在异物碰触到周围组织所产生的阻力的作用下,自动旋转至通道中间,避免了拉出过程中异物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持续摩擦损伤。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用于取出刺状或长条 状等异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该内镜异物钳包括:
第一钳头1和第二钳头2,分别连接在各自的内控制杆(图中未示出,为常规结构)上,两者对称设置,分别包括平行设置的头部61和相对于头部61倾斜设置的连接部62,连接部62连接在头部61和各自的内控制杆之间。
第一夹头3和第二夹头4,为球冠状结构,能在外力作用下对接扣合在一起;分别通过连接轴5连接在第一钳头1和第二钳头2的头部61上,并且,连接轴5与第一夹头3和第二夹头4为松配合。
以取出鱼刺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使用时,按常规操作将钳头送至鱼刺所在位置,操作内控制杆,打开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随之打开,夹住鱼刺后,向外拉拽鱼刺时,鱼刺在碰触到周围肌肉后,鱼刺与周围肌肉之间产生阻力,该阻力驱动两个夹头相对于两个钳头自动转动,直至鱼刺的长度方向与拉出通道一致,鱼刺脱离于与通道内肌肉壁的碰触,此时,可轻松地将鱼刺拉出,避免了鱼刺取出过程中,由于夹持位置不当或者鱼刺过长鱼刺对通道内肌肉或器官的划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第一医院,未经宁波市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06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