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液滴斗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6101.5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70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刘艺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艺轩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165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100 | 代理人: | 国建全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输液滴斗。
背景技术
输液器是一种主要用于静脉输液的经过无菌处理的、建立静脉与药液之间 通道的常见医疗耗材。输液器一般由静脉针、护帽、输液软管、流速调节器、滴斗、瓶塞穿刺器、进气管空气过滤器连接组成。输液器的工作原理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较细的输液软管流入滴斗,当滴斗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顺着软管流入静脉。
由上述叙述可以知道,输液器中的滴斗具有:1)引导药液进入;2)储存药液;3)观察药液流速;4)观察药液面高度及多少等作用。目前的滴斗包括滴斗主体、连通滴斗主体顶端的进液管和连通滴斗主体底端的出液管,其存在缺陷是:在输液过程中,会有未溶解的粉剂药物、沉淀或絮状物等杂质进入滴斗,基于滴斗与出液管的连通结构,上述杂质会堵塞或进入出液管,从而危害正在进行输液人员的身体健康。
基于此,对现有滴斗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一种能够避免滴斗主体内部杂质堵塞或流入出液管的输液滴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现有滴斗主体内部的杂质堵塞或直接流入出液管从而危害人身健康的问题,提供一种输液滴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输液滴斗,包括滴斗主体、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向下连通滴斗主体。其中,滴斗主体的最低端开设有排放口,橡胶塞旋转堵塞排放口,以方便将沉淀在滴斗主体底部的杂质向外排出;出液管向上连通滴斗主体,出液管的进液端口高于滴斗主体内部最低端,出液管的进液端口低于进液管的出液端口,以避免沉淀在滴斗主体底部的杂质堵塞或直接流入出液管内。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涉及出液管的进液端口位于进液管的出液端口下方一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涉及出液管的上部竖直插入滴斗主体内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涉及出液管位于滴斗主体外侧,出液管上部的进液端口折弯后侧插入滴斗主体内部。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涉及出液管的进液端口到滴斗主体内部最低端的距离不小于滴斗主体竖直长度的三分之一。
优选,出液管的进液端口到滴斗主体内部最低端的距离为2cm以上。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涉及出液管的进液端口进一步覆盖有过滤层,以防止漂浮的杂质流入出液管。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出液管的内径不大于进液管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液滴斗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改变出液管与滴斗主体、出液管的位置关系,解决了现有输液过程中滴斗主体内部杂质容易堵塞或直接流入出液管危害人身健康的问题;同时,通过在滴斗主体的最底端开设排放口,还能排出沉淀在滴斗主体底部的杂质,避免滴斗主体中沉淀的杂质过多。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滴斗主体,2、进液管,3、出液管,4、过滤层,
5、排放口,6、橡胶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液滴斗作以下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液滴斗,其结构包括滴斗主体1、进液管2和出液管3,进液管2向下连通滴斗主体1。
其中,滴斗主体1的最低端开设有排放口5,橡胶塞6旋转堵塞排放口5,以方便将沉淀在滴斗主体1底部的杂质向外排出。
出液管3的上部竖直插入滴斗主体1内部,出液管3的进液端口位于进液管2的出液端口下方一侧,出液管3上部的进液端口高于滴斗主体1内部最低端,出液管3的进液端口低于进液管2的出液端口,以避免沉淀在滴斗主体1底部的杂质堵塞或直接流入出液管3内。
出液管3的进液端口到滴斗主体1内部最低端的距离为3cm。
出液管3的进液端口进一步覆盖有过滤层4,以防止漂浮的杂质流入出液管3。
出液管3的内径等于进液管2的内径。
实施例二:
如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液滴斗,其结构包括滴斗主体1、进液管2和出液管3,进液管2向下连通滴斗主体1。
其中,滴斗主体1的最低端开设有排放口5,橡胶塞6旋转堵塞排放口5,以方便将沉淀在滴斗主体1底部的杂质向外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艺轩,未经刘艺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61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