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氨氮原位处理的水体净化廊道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7645.5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0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郑程;厉炯慧;冯华军;项林;李琦;薛飞;陈孝孝;张孝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裕腾百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 | 代理人: | 黄平英 |
地址: | 310026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河道 水体 原位 处理 净化 廊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氨氮原位处理的水体净化廊道及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河道治理的重视,国内水体排放标准日益提高,氨氮为河道治理一项重要的污染指标。氨氮在水体中主要表现为游离氨(NH3)和氨离子(NH4+)。氨氮作为水体营养物质,浓度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降低河道内溶解氧;氨氮浓度上升,游离氨(NH3)和氨离子(NH4+)对于水体的鱼类等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氨氮通过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产生亚硝酸氮与硝酸氮,形成相应的盐类物质,进入水源,可对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国内去除氨氮的主要技术有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生物膜修复技术。生物膜法被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去除氨氮方法,也是河道修复工艺中运用最多的。生物膜技术通过较大比表面积物质作为填料,聚集微生物形成生物膜,类似小型的接触氧化池,进行河道氨氮等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处理。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102219339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污染河道水体净化模块化系统及其应用。污染河道水体净化模块化主要由生物格栅模块、弹性填料吸附床模块、微生物生态分解悬床模块、以及沉水植物生态净化悬床模块组成;生物格栅模块由框架及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组成,弹性填料模块由框架结构与亲水型弹性填料、疏水性弹性填料构成,微生物床模块由框架结构、微孔曝气装置、微生物构成,沉水植物净化床模块由沉水植物种群及床体构成。
但是现有技术均存在设备占地面积大,前期投资高,后期运行维护繁琐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河道修复技术对于氨氮的去除装置,设备占地面积大,前期投资高,后期运行维护繁琐等问题,故提出原位氨氮去除效果良好、实用性强的一种具有脱氮功能的水体净化廊道。
一种用于河道水体氨氮原位处理的水体净化廊道,包括至少两级串联的廊道单体,还包括纳米曝气机和设于一级廊道单体进水端的控速装置;所述廊道单体包括:
浮框体,该浮框体包括浮于水面的浮管、沿浮管打入河底的若干根固定杆以及对应穿套在固定杆上的塑料管;
网框,所述网框的进水面和出水面为过水网、底面及沿水体流向的两个侧面为挂膜后不透水的细目网,所述网框的顶边与浮管缝合、侧面与对应的塑料管缝合,所述网框内沿水流方向由过水网依次分隔为硝化填料区、过渡区和反硝化填料区;
以及设于硝化填料区内的布水管,该布水管外接所述纳米曝气机。
浮管浮于河道水面,端头处用堵头封闭处理,固定杆采用镀锌管,沿浮管布置,镀锌管下端打入河底40~60cm,镀锌管上穿套PE塑料管,网框的顶边缝合在浮管上,侧面与塑料管接触处均与塑料管缝合,整体浮于河道水体中,可随水位变化浮动,由镀锌管对其进行限位。
河道水体由控速装置控速后进入廊道内,保证廊道内水体流速在0.01m/s~0.03m/s内,廊道内反复流经硝化区和反硝化区,循环间隔进行消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通过纳米曝气机及布水管向硝化区内充氧,控制控制硝化填料区溶解氧在3~6mg/L,过渡区溶解氧0.5~3mg/L,反硝化填料区溶解氧0.1~0.5mg/L,对河道水体进行原位净化,整个处理装置浮于底泥上方,曝气与底泥分开,可避免底泥中污染物的二次污染。
优选地,所述控速装置设于一级廊道单体前端0~20cm处。
对于控速装置,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控速装置为推流器,且距离末级廊道单体出水面3~5米处设置使廊道出水形成回流的导流装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
打入河底的镀锌管;
对应穿套在该镀锌管上的PE管;
以及缝合在该PE管上且挂膜后不透水的细目网,该细目网的网面面向末级廊道单体的出水面设置。
更进一步优选地,该细目网的网面包括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与第二导流面互成120°~150°夹角,且夹角开口朝向末级廊道单体的出水口。
廊道处于不流动水体中时,在廊道装置前端0~20cm处放置功率为0.3kW/m2.h~0.4kW/m2.h的推流器,可控制水体流速为0.01m/s~0.03m/s。推流器使用牵引绳绑定,锚固定;廊道末端3~5米处设置导流器,镀锌管固定,外套PE管,用100~150目细目网与外套管缝合,导流器角度为120°~150°,与河道驳岸形成回流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裕腾百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裕腾百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76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河道水体净化廊道
- 下一篇:一种新型生物膜净水与喷泉曝气耦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