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2400.0 | 申请日: | 201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20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徐永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永润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10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科 动脉 压迫 止血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心内科领域,具体是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在心内科临床上的导管介入术,是指将导管经股动脉放置到病人的心脏或相关血管中进行治疗,手术时,需要将导管经过股动脉穿刺置入,手术结束后,股动脉的穿刺导管和鞘管要从动脉内拔除,此时需要医护人员施以合适的力度,较长时间准确按压穿刺部位,并间断性缓冲释放,以保障必要的供血需求,避免血压升高情况发生。由于按压时间过长,医护人员容易过度疲劳导致手压力不够,使患者伤口处容易出现出血、皮下血肿等情况,费时、费力,造成医护人员无法处理其他事务,严重消耗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
为此中国专利(授权公告:CN205758643U)公开了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虽说该装置能对动脉进行压迫,避免了人工压迫,但是该装置通过手动调节旋转盖板来调节压迫力度,该装置调节压迫力度全靠医护人员经验,很容易造成压迫力度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包括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内部上方固定连接有隔板,隔板中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下方固定连接有上压板,上压板下方固定连接有若干同心充气气囊,充气气囊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充气气囊下方设置有下压板,下压板与固定套筒滑动连接,所述下压板下方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压杆,压杆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上端与下压板相抵,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固定套筒内表面相抵,压杆穿过固定套筒连接有止血板;所述固定套筒上方固定连接有内卡扣,内卡扣外侧转动连接有外卡扣,所述外卡扣上方固定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中部设有传动杆,传动杆下端与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外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卡齿,转动盘右侧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部左侧滑动连接有左滑块,左滑块左侧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卡杆与卡齿相配合,左滑块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右侧设置有右滑块,右滑块与导向孔螺纹连接,所述右滑块右侧固定连接有旋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套筒下端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魔术贴。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充气气囊至少为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止血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止血棉。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旋杆右侧固定连接有旋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对动脉进行压迫止血,以便于保证血液供给,左右对称的压杆能保证止血压迫力均匀不会产生歪斜,此外可以通过调整旋钮的卡紧力度调节止血时的压迫力,使得压迫力度适中,装置可以解放医护人员手动压迫止血,避免了医护人员长时间进行止血后压力不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中A-A处剖视图;
图3为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中B-B处剖视图。
图中:1-固定套筒、2-隔板、3-上压板、4-下压板、5-充气气囊、6-压杆、7-第一弹簧、8-止血板、9-止血棉、10-魔术贴、11-内卡扣、12-外卡扣、13-转动盘、14-螺纹杆、15-传动杆、16-卡杆、17-左滑块、18-第二弹簧、19-右滑块、20-旋杆、21-旋钮、22-卡齿、23-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心内科用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包括固定套筒1,所述固定套筒1内部上方固定连接有隔板2,隔板2中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4,所述螺纹杆14下方固定连接有上压板3,上压板3下方固定连接有若干同心充气气囊5,充气气囊5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充气气囊5下方设置有下压板4,下压板4与固定套筒1滑动连接,所述下压板4下方左右对称固定连接有压杆6,压杆6外侧套设有第一弹簧7,第一弹簧7上端与下压板4相抵,所述第一弹簧7下端与固定套筒1内表面相抵,压杆6穿过固定套筒1连接有止血板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永润,未经徐永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24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