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DC‑DC的输入欠压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3311.6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01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曹宝文;徐庆继;王莉;杨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H7/12 | 分类号: | H02H7/12;H02M3/15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7 | 代理人: | 李文洋 |
地址: | 30035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dc 输入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入欠压保护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DC-DC的输入欠压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类电子和通信电子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电池作为供电主体在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池作为供电电源必须考虑两个问题:(1)电池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电压范围,例如手机中常用的电池额定电压为3.6V,充满电位4.2V,终止放电电压为2.5V-2.75V。低于终止放电电压继续放电称为过放电,过放电对电池有很大的伤害,造成电池的损坏或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2)在较低电源电压下,电子产品中的部分电路已经不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电池电压过低会造成系统出错。所以必须对电池工作电压范围进行管理。实现此功能的欠压保护电路是各种电源管理电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的输入欠压保护电路大多需要外接基准电压以便进行电平的比较,因此大多需要采用集成芯片进行控制,因此提高了电路成本,并且电路的可靠性过度依靠集成芯片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DC-DC的输入欠压保护电路,降低输入欠压保护电路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DC-DC的输入欠压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1-电阻R14、电容C1、电容C2、稳压管DW1、稳压管DW2、三极管Q1-三极管Q3;电源输入端分别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所述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依次串联,所述电容C1的一端接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 R4的另一端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电阻R6、稳压管DW1、电阻R7依次串联,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以及VCC0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W1的正极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所述电阻R8与电阻R9之间,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8、电阻 R9、电阻R10依次串联,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至所述电阻R9与电阻R10之间,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接控制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1、电阻R12、稳压管DW2依次串联,稳压管DW2的正极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接所述电阻R12与所述稳压管DW2之间,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稳压管DW3的负极,所述稳压管DW3的正极接所述电容C2的负极并共同接地。
优选地,所述电阻R1-R6为可调试电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电路仅使用常用的电阻、电容、稳压管和三极管即可实现输入电压的欠压保护,因此大大降低了输入欠压保护电路的成本,且方便调试,同时也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33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