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3408.0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7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晋玮;刘磊;王宇峰;杨尚源;杜耀;朱于红;田平;卓未龙;王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6 | 分类号: | B09C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王之怀 |
地址: | 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下***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土壤 原位 热脱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具体是一种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也达到了很高的强度,但同时矿山矿藏的开采造成了大量的山体与地下采空区,大量的废弃矿山与矿井成为了废弃物倾倒残存的区域,新闻常有报道偷排偷倒的情况。而深层采空区内的污染物极有可能渗入地下水中,从而污染地下水源,严重危害居民日常生活。
目前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各种类型的土壤污染都已经开发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法,然而对于深层的地下采空区域的污染修复,还未有成熟的修复手段。由于地下情况复杂,深度较大,矿山和矿井采空区存在坍塌隐患以及巷道走向的不明确,常规的修复手段无法实现污染物的彻底清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的装置,该装置应具有修复彻底且修复效果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热空气加热系统、电热棒加热系统、内循环系统以及抽提吸附系统;
所述热空气加热系统包括通过热空气管道依次连通的锅炉、进风风机、换热器以及若干热空气加热井;所述电热棒加热系统包括若干电热棒加热井以及连接电热棒加热井的控制器;所述内循环系统包括通过内循环管道依次连通的内循环抽提井、内循环风机、换热器、内循环注入井;所述抽提吸附系统包括通过抽提管道依次连通的抽提井、抽气风机、废气处理器;
所述热空气管道连通换热器的热介质通道,内循环管道连通换热器的冷却介质通道;所述热空气加热井、电热棒加热井竖直设置在地面以下且贯通在地下巷道的污染区,抽提井、内循环抽提井与内循环注入井均竖直设置在地面以下且分别位于地下巷道污染区的外侧。
所述热空气加热井从地面竖直延伸至地下巷道,热空气注入管插入热空气加热井中并且伸入地下巷道,热空气注入管的底端设有热空气释放器。
所述热空气注入管的外壁设有保温层,热空气加热井的井口设有密封层。
所述电热棒加热井从地面竖直延伸至地下巷道后再从地下巷道底面向下延伸一定深度,电热棒连接管插入该电热棒加热井中,电热棒连接管的底部设有电热棒,电热棒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地下巷道的上下方;所述控制器通过电热棒连接管中的导线连接电热棒。
所述电热棒的长度大于地下巷道的高度并且电热棒两端设有导热层。
所述内循环抽提井与内循环注入井均从地面竖直延伸至地下巷道,内循环抽提管与内循环注入管分别插入内循环抽提井和内循环注入井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热脱附的手段来加热巷道内污染物(加热至污染物沸点以上),使其完全气化脱除,并利用内循环强化空气流速,增强整个巷道内的对流换热,以及假设电阻热井强化传导换热,保证壁面达到额定温度。同时利用多相抽提技术,将污染物抽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修复彻底、修复效果好且时间短,不易产生二次污染、无需工作人员深入地下即可解决地下巷道有机物污染问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热空气注入井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电热棒阻加热井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的装置,包括热空气加热系统、电热棒加热系统、内循环系统以及抽提吸附系统。
所述热空气加热系统中,锅炉14、进风风机1、换热器2以及若干热空气加热井13通过热空气管道A依次连接。所述热空气加热井的井孔从地面竖直向下延伸至地下巷道17,热空气加热井的井口设有密封层18,热空气注入管16插入该井孔并且伸入地下巷道中,热空气注入管顶端的注入口15连接热空气管道,热空气注入管的外壁设有保温层19(减少中途热量损失),热空气注入管的底端设有热空气释放器20(热空气释放器设置在地下巷道中)。所述热空气管道连接换热器的热介质通道。所述热空气的注入温度不超过400℃,具体热空气注入温度依据有机污染物沸点与地下巷道实际情况结合软件模拟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卓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34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打印分指板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打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