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百叶窗式脱硫吸收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9905.5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4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华;何育东;牛拥军;雷鸣;郭浩然;孟令海;刘海培;邹乔;余福胜;王定帮;石振晶;何仰朋;王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百叶窗 脱硫 吸收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百叶窗式脱硫吸收塔结构。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的“环发[2015]164号关于印发《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火电厂SO2排放要求执行35mg/m3的超低排放限值,需要对现有的脱硫设施进行提效改造,提高脱硫效率。很多吸收塔采用了增设多孔托盘的改造方案,虽然能保证较高的脱硫效率,但由于托盘开孔率固定,针对不同负荷工况和入口SO2浓度变化时,吸收塔运行调节灵活性较差,能耗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百叶窗式脱硫吸收塔结构,解决了现有石灰石-石膏湿法吸收塔不同负荷工况调节困难的问题,具有脱硫效率高、能耗低、运行调节灵活等优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节百叶窗式脱硫吸收塔结构,包括吸收塔本体5,设置吸收塔本体5中下部的吸收塔入口1、顶部的吸收塔出口6,依次设置在吸收塔本体5内、吸收塔入口1上部的喷淋层3和除雾器4,设置在吸收塔本体5底部用于将底部浆池的浆液泵至喷淋层3雾化喷淋的浆液循环泵8;还包括设置在吸收塔入口1上沿至最下层喷淋层3之间,或设置在不同喷淋层之间的 可在线调节百叶窗叶片角度的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2。
所述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2包括支撑梁9、设置在支撑梁9上的叶片10、与叶片10连接的调节连杆11以及与调节连杆11连接的在线调节叶片10角度的电动执行机构7。
所述叶片10采用平板式或弧形板式。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固定开孔率的托盘塔相比,通过优化设计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的叶片间距和叶片宽度可实现通流面积0~100%之间变化。通过调节百叶窗叶片角度可调整烟气流速和持液量,从而调节系统阻力和效率。解决了现有石灰石-石膏湿法吸收塔不同负荷工况调节困难的问题,具有脱硫效率高、能耗低、运行调节灵活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俯视图,图2b为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A-A向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百叶窗式脱硫吸收塔结构,包括吸收塔本体5,设置吸收塔本体5中下部的吸收塔入口1、顶部的吸收塔出口6,依次设置在吸收塔本体5内、吸收塔入口1上部的喷淋层3和除雾器4,设置在吸收塔本体5底部用于将底部浆池的浆液泵至喷淋层3雾化喷淋的浆液循环泵8;还包括设置在吸收塔入口1上沿至最下层喷淋层3之间,或设置在不同喷淋层之间的可在线调节百叶窗叶片角度的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2。本实施例设置在吸收塔入口1上沿至最下层喷淋层3之间,这样, 未处理烟气经吸收塔入口1进入吸收塔后,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2可均布烟气流场,使烟气和浆液充分接触,提高脱硫效率。
如图2所示,所述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2包括支撑梁9、设置在支撑梁9上的叶片10、与叶片10连接的调节连杆11以及与调节连杆11连接的在线调节叶片10角度的电动执行机构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叶片10采用平板式或弧形板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烟气从吸收塔入口1经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2、喷淋层3洗涤脱硫,经除雾器4去除雾滴后从吸收塔出口6排出,吸收塔本体5底部浆池的浆液通过浆液循环泵8至喷淋层3雾化喷淋,可调百叶窗式均流装置2布置在吸收塔入口1上沿至最下层喷淋层3之间,也可布置在不同喷淋层之间。通过电动执行机构7在线调节叶片10角度,调整烟气流速和持液量,从而调节系统阻力和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99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