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添加阻燃剂的阻燃慢回弹海绵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82340.2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4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罗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三门中鑫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48 | 分类号: | C08G18/48;C08G18/64;C08J9/08;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 33256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地址: | 3171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慢回弹海绵 阻燃剂 氧指数 阻燃 全水发泡 发烟量 慢回弹聚醚多元醇 聚脲多元醇 燃烧 海绵制造 物理指标 异氰酸酯 发泡 回弹 拉伸 撕裂 抑烟 催化剂 制造 配方 自由 | ||
本发明涉及海绵制造领域,公开一种不添加阻燃剂的阻燃慢回弹海绵及其制造方法,通过控制A组分和B组分各自的量,再经过全水发泡的过程得到慢回弹海绵,所用的慢回弹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催化剂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通过聚脲多元醇能显著提高泡沫的氧指数,有效降低泡沫燃烧时的发烟量,具有显著的抑烟作用避免普通阻燃剂虽能有效提高泡沫的氧指数,但对泡沫燃烧时的发烟量却有不利影响,所得的慢回弹海绵在配方中不添加任何阻燃剂,就能达到阻燃效果,氧指数都在25以上,密度低后自由发泡密度不达30kg/m3,全水发泡,物理指标优良,回弹时间可达60s以上,撕裂拉伸,压陷均达到国家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添加阻燃剂的阻燃慢回弹海绵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的高回弹阻燃海绵如要阻燃通常要在配方A料中加阻燃剂才能使海绵达到阻燃的效果,而阻燃剂的气味较大,又含三聚氰胺,磷,嗅等元素,这些不符合海绵的化学指标的检测要求,故在长期的实践中,分析原因,寻找突破,现发明的高回弹阻燃海绵的特点是:在配方中不添加任何阻燃剂,就能使高回弹,海绵阻燃,氧指数可达25以上,密度低后自由发泡密度不达30(不添加141b二氯甲烷等物理发泡剂),全水发泡,模塑海绵密度40以下,物理指标优良,回弹可达60以上,撕裂拉伸,压陷均达到国家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高回弹海绵阻燃依赖阻燃剂的缺点,提供一种不添加阻燃剂的阻燃慢回弹海绵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不添加阻燃剂的阻燃慢回弹海绵,包括以下按质量份数计的组分:
A组分包括:35份第一聚醚多元醇、45份第二聚醚多元醇、12~40份的聚脲多元醇、0.5~3份慢回弹硅油、1~2份催化剂、2~6份水;聚脲多元醇能显著提高泡沫的氧指数,有效降低泡沫燃烧时的发烟量,具有显著的抑烟作用避免普通阻燃剂虽能有效提高泡沫的氧指数,但对泡沫燃烧时的发烟量却有不利影响,所得的慢回弹海绵在配方中不添加任何阻燃剂,就能达到阻燃效果。
B组分包括:40~60份异氰酸酯。
作为优选,第一聚醚多元醇为为羟值为40~50的慢回弹聚醚多元醇。第一聚醚多元醇的分子量较大,能减少聚醚多元醇和异氰酸酯的使用量。
作为优选,第二聚醚多元醇为羟值为240~310的慢回弹聚醚多元醇。采用羟值适中的聚醚多元醇,增加海绵的弹性。
作为优选,催化剂为二丁基二月桂酸锡、辛酸亚锡、N,N-二甲基苄胺、N,N-二甲基乙醇胺、三乙烯二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一种不添加阻燃剂的阻燃慢回弹海绵的制造方法,按权利要求1的组分含量称取组分,将A组分中第一聚醚多元醇、第二聚醚多元醇、慢回弹硅油、催化剂、水加入到搅拌器中,搅拌1min~2min使之混合,先加入12~40份的聚脲多元醇中重量份的三分之一份进行搅拌混合,混合1-2min后,静至5-10min后,再加入12~40份的聚脲多元醇中重量份的三分之二份进行搅拌混合,混合1-2min后,再加入B组分倒入刚搅匀的A组分中,搅拌3—7s后自由发泡,发泡结束后在常温下固化得到阻燃慢回弹海绵。分两次添加聚脲多元醇,第一次初步混合后,混合放热,待混合物静置后回复室温,再次添加聚脲多元醇混合时基本不会放热,使第一聚醚多元醇、第二聚醚多元醇、聚脲多元醇的性质更加稳定,充分发挥其阻燃效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三门中鑫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三门中鑫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823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