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减沙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63301.8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1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司会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隆邦勘测规划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铭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4 | 代理人: | 张万利 |
地址: | 450045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泥沙 涌流管 承接槽 导引条 沉降 河堤 基底 泥沙沉降 泥沙冲洗 河基 河道 水流动方向 方向垂直 基底连接 基底两侧 竖直设置 维护方便 延伸 排沙 沙管 下端 平行 闸门 河水 流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减沙系统,包括泥沙沉降河基、多个泥沙涌流管和多个泥沙冲洗管,泥沙沉降河基包括基底、河堤、沉降导引条和泥沙承接槽,河堤分布在基底两侧,沉降导引条表面形状为弧形且设置在基底中间并沿河水流动方向延伸,泥沙承接槽设置在河堤与基底连接处的河堤内侧,泥沙承接槽一侧连接沉降导引条,泥沙涌流管均平行穿设在基底内且延伸方向与河水流动方向垂直,泥沙涌流管两端均设有闸门,泥沙承接槽上设有导沙管并连接泥沙涌流管,泥沙冲洗管竖直设置在沉降导引条内,且下端连接泥沙涌流管。本发明可靠性较高,使用和维护方便,排沙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减沙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河道中的河水会含有部分泥沙,泥沙的来源往往来自河流沿岸的水土流失或者人为活动的影响,河水中含有的泥沙量多大的情况下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影响,如毁坏河道生态环境,造成河流生态环境恶化,另外泥沙的沉积也会造成河床的抬升,增加溃堤的风险,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如何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含量是人们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目前有大型的综合水利工程实现发电和调沙的功能,也有蓄水抽沙的简易设备,但是这些技术手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动力,结构复杂,操作不便,不利于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河水中泥沙自身沉降作用达到河道减沙目的河道减沙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河道减沙系统,包括泥沙沉降河基、多个泥沙涌流管和多个泥沙冲洗管,泥沙沉降河基包括基底、河堤、沉降导引条和泥沙承接槽,河堤分布在基底两侧,沉降导引条表面形状为弧形且设置在基底中间并沿河水流动方向延伸,泥沙承接槽设置在河堤与基底连接处的河堤内侧,泥沙承接槽一侧连接沉降导引条,泥沙涌流管均平行穿设在基底内且延伸方向与河水流动方向垂直,泥沙涌流管两端均设有闸门,泥沙承接槽上设有导沙管并连接泥沙涌流管,泥沙冲洗管竖直设置在沉降导引条内,且下端连接泥沙涌流管。
所述泥沙冲洗管上端设有抽水泵。
所述泥沙承接槽横截面形状为倒置的梯形结构。
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能够不借助外界的动力输入达到沉降泥沙、排出泥沙的目的,整体结构简单,建设方便。
2.本发明设置的沉降导引条能够将沉积在河床中部的泥沙引导至两侧的泥沙承接槽内,避免河床中部的沉积泥沙排出困难,大大增强了泥沙排出的效果。
3.本发明设置的泥沙冲洗管以及在其上端设置的抽水泵能够在泥沙涌流管内出现堵塞或者排沙不畅时进行冲洗作业,抽水泵将河水强制送进泥沙涌流管内达到冲洗目的,因此本发明可靠性较高,使用和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河道减沙系统,包括泥沙沉降河基、多个泥沙涌流管8和多个泥沙冲洗管3,泥沙沉降河基包括基底11、河堤5、沉降导引条4和泥沙承接槽1,泥沙承接槽1横截面形状为倒置的梯形结构,河堤5分布在基底11两侧,沉降导引条4表面形状为弧形且设置在基底11中间并沿河水流动方向延伸,泥沙承接槽1设置在河堤5与基底11连接处的河堤5内侧,泥沙承接槽1一侧连接沉降导引条4,泥沙涌流管8均平行穿设在基底11内且延伸方向与河水流动方向垂直,泥沙涌流管8两端均设有闸门6,闸,6外侧设有排沙嘴7,泥沙承接槽1上设有导沙管9并连接泥沙涌流管8,泥沙冲洗管3竖直设置在沉降导引条4内,泥沙冲洗管3上端设有抽水泵2,下端通过设置的导流管10连接泥沙涌流管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隆邦勘测规划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隆邦勘测规划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33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