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易上色的人造假发纤维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53948.2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8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和县昌泰毛发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02 | 分类号: | D01F8/02;D01F8/18;D01F1/07;A41G3/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罗沪光 |
地址: | 2366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上色 人造 假发 纤维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燃易上色的人造假发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将虾肉粉放入到碱液中溶解、分离、提纯,然后再与海藻酸钠溶液进行混合,并添加改性二氧化硅成分进行调配,最后对混合物依次进行固化成型、水洗拉伸、浸渍、烘干处理即可。本发明对人造假发纤维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特殊的改进处理,有效改善了纤维的综合使用品质,对应制得的纤维具有很好的强度、耐腐、阻燃、稳定性、易着色特性,极具推广使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纤维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燃易上色的人造假发纤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假发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消费品已经进入人们生活中。假发被称为“头上时装”,各种类型的假发满足了人们多样的需求。假发的材质可分为人造假发和生物质假发,其中人造假发是人工将原料成分加工成纤维发丝,生物质假发是由人体等上的真发裁剪掉而成,后者的数量少、造价高,随着市场上对于假发需求量的不断提升,人造假发的生产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但现有市售的人造假发纤维的阻燃性、耐热性、可染性、稳定性等仍不是太理想,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阻燃易上色的人造假发纤维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阻燃易上色的人造假发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虾肉粉放入到碱液中搅拌处理3~5h,期间加热保持碱液的温度为45~50℃,完成后过滤,得溶液A备用;
(2)将海藻酸钠投入到水中,不断搅拌处理35~40min,期间加热保持溶液的温度为40~45℃,完成后得溶液B备用;
(3)将步骤(1)所得的溶液A和步骤(2)所得的溶液B按照重量比1:7~9进行混合,然后加入其总质量0.2~0.4%的改性二氧化硅,不断搅拌处理1~1.5h,期间加热保持溶液的温度为35~40℃,完成后得溶液C备用;
(4)将步骤(3)所得的溶液C投入到纺丝罐内进行纺丝处理,然后经过常规的固化成型、水洗拉伸后得初生假发纤维,最后对初生假发纤维进行常规的浸渍、烘干处理后取出即可。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碱液为质量分数为3~5%的氢氧化钠溶液,虾肉粉与碱液混合的质量体积比为1g:20~25ml。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海藻酸钠和水混合的质量比为5~8:100。
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的改性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十六烷基酰胺丙基氧化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乙醇溶液按照质量比1:0.4:8~9共同混合放入到反应釜内,不断搅拌处理20~25min后,再向反应釜内滴加氨水,不断搅拌处理10~15min后,再向反应釜内加入正硅酸乙酯,不断搅拌处理45~50min后得混合料A备用;
b.向步骤a所得的混合料A中添加其总质量15~20%的改性溶液,然后加热保持反应釜内的温度为64~68℃,并将反应釜内的压力增至0.45~0.50MPa,不断搅拌处理25~30min后进行过滤,最后将所得的滤渣放入到干燥箱内干燥处理50~60min后取出即可;所述改性溶液由如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30~35份纳米碳管、10~15份纳米石榴石粉、3~5份呋喃唑酮、5~8份甲基丙烯酸甲酯、3~6份硫酸二甲酯、2~4份十六烷基苯磺酸钠、320~340份水。
进一步的,步骤a中所述的乙醇溶液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50~55%。
进一步的,步骤a中所述的氨水的滴加量是乙醇溶液总质量的14~18%,所述正硅酸乙酯的添加量是乙醇溶液总质量的5.0~5.4倍。
进一步的,步骤b中所述的干燥处理时控制干燥箱内的温度为80~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和县昌泰毛发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太和县昌泰毛发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3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