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气压检测的燃气喷射阀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9713.6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7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邓金滔;邵志腾;汪洋;覃闯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恩吉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65/00 | 分类号: | F02M6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集智汇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7 | 代理人: | 李华;温黎娟 |
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喷射阀 气体压力 气管口 气压检测 排放 检测 气体压力变化 采集 关闭命令 检测设备 开启命令 情况获取 时间参数 完全打开 直接检测 关断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气压检测的燃气喷射阀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1:给燃气喷射阀一个开启命令;步骤S2:采集燃气喷射阀后端气管口排放的气体压力值;步骤S3:待燃气喷射阀完全打开一段时间后,给燃气喷射阀一个关闭命令;步骤S4:继续采集燃气喷射阀后端气管口排放的气体压力值;步骤S5:对所述气体压力值进行处理得到所述气体压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步骤S6:根据气体压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获取燃气喷射阀的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本发明通过直接检测燃气喷射阀后端气管口排放的气体压力变化情况,从而使检测得到相关时间参数更加精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射阀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气压检测的燃气喷射阀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私家车日益普及,但同时也因为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造成了重大污染。而天燃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排放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相较于汽油、柴油都有较大的优势,所以现阶段以天然气为能源的汽车逐渐在市场普及,燃气喷射阀是天然气汽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件,它的作用是根据ECU(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发出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启和关断时间,使管路中的燃气以最佳的喷气定时、喷气量和喷气率喷入汽车发动机中,以获得最佳的动力和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因此,在生产燃气喷射阀时,必须准确测试燃气喷射阀的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能否准确获取燃气喷射阀的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直接关系到燃气喷射阀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优劣。
现有技术中,各个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家在对燃气喷射阀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进行检测时,是通过在燃气喷射阀后端出气口安装一个有一定容积的容器,通过测量容器内部气体变化来获得燃气喷射阀的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但是这样的检测方法由于会因为容器的存在让气体变化出现延迟,测试误差大,造成燃气喷射阀在使用过程中一致性差,即用户掌握或得知的燃气喷射阀的相关时间参数与燃气喷射阀的实际动作时间参数不一致,造成ECU发出的控制信号不够精确,从而导致燃气不能以最佳的喷气定时、喷气量和喷气率喷入汽车发动机中,致使汽车不能获得最佳的动力,也不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气体排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气压检测的燃气喷射阀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其通过直接检测燃气喷射阀后端气管口排放的气体压力变化情况,从而使检测得到相关时间参数更加精确。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气压检测的燃气喷射阀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S1:给燃气喷射阀一个开启命令;
步骤S2:采集燃气喷射阀后端气管口排放的气体压力值;
步骤S3:待燃气喷射阀完全打开一段时间后,给燃气喷射阀一个关闭命令;
步骤S4:继续采集燃气喷射阀后端气管口排放的气体压力值;
步骤S5:对所述气体压力值进行处理得到所述气体压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步骤S6:根据气体压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获取燃气喷射阀的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具体包括:
步骤S501:将采集到的气体压力值用二维波形图表示,其中,纵坐标表示气体压力值,横坐标表示时间;
步骤S502:设定一个气压阙值,当所述气体压力值大于所述气压阙值时,判定所述燃气喷射阀为开启状态,当所述气体压力值小于所述气压阙值时,判定所述燃气喷射阀为关断状态。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S7:将获取的燃气喷射阀的开启时间和关断时间传送给服务端。
基于气压检测的燃气喷射阀检测设备,包括:
燃气喷射阀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燃气喷射阀开启和关断;
压力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燃气喷射阀后端气管口排放的气体压力并将气体压力值传送给控制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恩吉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恩吉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97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