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渔药检测的前处理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7659.0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4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李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6 | 分类号: | G01N30/06;G01N30/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10003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洗脱 前处理装置 测样 渔药 检测 处理效率 大中小型 多个阀门 前处理 回收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药检测的前处理装置和方法,对检测方法中洗脱液体积没有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其适用性,设有多个阀门进行控制,可以方便对待测样、洗脱的流速进行控制,使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可同时对多个样品进行前处理,并可分别控制各个样品的待测样、洗脱的流速,在提高了处理速度的同时保障了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可分别对多个样品进行不同步骤的处理,例如可对某一样品进行洗脱的同时对另一样品进行减压浓缩,适用性更强且进一步提高了处理效率;结构简单,合理,经济实惠,有利于在各大中小型实验室进行大规模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药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一次性对多个待测样进行检测并针对待测样采取不同萃取条件、不同洗脱流速、且适用于任意洗脱液体积,适用性强、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渔药检测的前处理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渔药是人类与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增进水产动植物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应用渔药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和提高渔产量。养殖渔业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养殖品种必须生活在水中,而各类水体通常又是微生物、寄生虫以及种类繁多的水生生物栖居或孽生地,水又是化学物质的优良溶剂和有机物、尘埃的悬浮剂。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特别是不利养殖条件下,如水质恶化易为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条件,因此渔药的使用很多情况下都是逼不得已、必不可少的。
按照渔药的功能分类,一般可将渔药分为水体消毒剂、内服抗菌剂、寄生虫驱杀剂、中草药、生物制品、水质改良剂等。消毒剂具有破坏生物活性的功能,用于杀灭养殖环境、动物体表和工具上的有害生物或病原微生物,控制疾病传播或发生。消毒剂种类很多,按作用机理分为氧化性消毒剂、表面活性剂、醛类等,常见的消毒剂有漂白粉、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高锰酸钾、聚维酮碘、苯扎溴铵等;抗微生物制剂具有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繁殖的功能,用于预防和治疗因细菌、病毒和真菌所导致的鱼虾动物疾病,以内服为主,常见的抗微生物制剂以抗菌药为主,有抗生素类(如氟苯尼考)、磺胺类(如磺胺二甲嘧啶等)和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等)。
但不合理使用渔药将造成水质被大量污染、破坏,大量养殖食用鱼体内含有大量渔药,若吃下这种食用鱼将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且水体中渔药难以去除,对水体的污染和破坏严重,据统计,2012年12月中国渔药生产厂家有近百家,渔药品种也是多种多样,由于有些渔药生产厂家存在着缺乏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等问题,致使市场上渔药鱼龙混杂,有许多渔民甚至都弄不清楚市场上林林总总的渔药究竟哪些是安全的、环保的,哪些是禁用的,渔药管理的混乱导致禁药不禁,不但使消费者难以吃到“放心鱼”,还严重影响了中国水产品的出口。
面对这种乱象,近年来对渔药的检测也愈发严格,现有技术中渔药检测的前处理技术仅有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加速溶剂萃取和凝胶渗透萃取等,具有萃取速度快、溶剂用量少、选择性高等优点,但需要专业的提取设备、成本较高,难以在普通的小型实验室进行推广,因此其应用范围收到了限制。
中国专利局于2016年7月20日公布了一种鱼肉中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公告号CN105784453A,该发明专利采用d-SPE净化技术用于水产品中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具有简单快速、易操作、低成本、高容量的优点,但其方法的局限性太大,只能对小部分特定的渔药残留污染成分的检测进行前处理,无法对大多数的渔药残留污染成分的检测进行前处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渔药检测的前处理技术需要专业的提取设备、成本较高,难以在普通的小型实验室进行推广,因此其应用范围收到了限制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一次性对多个待测样进行检测并针对待测样采取不同萃取条件、不同洗脱流速、且适用于任意洗脱液体积,适用性强、具有极大推广价值的渔药检测的前处理装置和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76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