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曳引装置及龙门吊供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0477.0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2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月;赵忠阔;赵梅冬;韩永亮;肖龙宝;李道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3/12 | 分类号: | B66C1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250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装置 龙门吊 供电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龙门吊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缆曳引装置及龙门吊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各类龙门吊在使用过程中,电缆因大车的行走而被缠绕或释放,一旦电缆卷盘故障、刹车磁铁不能正常使用,就会造成电缆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随着使用频繁程度及工作状况的复杂多变,电缆的拗劲、拉伤、磨损、断裂等现象较为频繁,对施工进度造成较多影响。
现有技术中,对龙门吊此类故障的解决方法,一般是改装卷筒的刹车方式、磁铁安装方式、卷筒优化改进等,通过调整磁铁的安装方式、调整电缆底板位置以及改装卷线盘的刹车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拉伸、弯曲、扭转对电缆的损伤,从而减少此类多发性机械故障发生的频率。另外,及时的维护保养、检查维修也能较好的避免此类机械故障的发生,但无形中增加了技术工人的劳动量。
基于上述类型的机械故障,在日常检修维护条件下,提供一种较为简单便捷、投入成本较少,尽可能的减少龙门吊电缆此类破坏性的移动、斜拉、拗劲等现象的专用工具显得尤为关键。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曳引装置及龙门吊供电系统,以减少龙门吊电缆出现损伤而使龙门吊出现各种机械故障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曳引装置包括底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板能够围绕铰接处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进行翻转;
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卡接件,使得电缆能够通过所述卡接件卡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
所述底板固定安装在道轨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一对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铰座;
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铰座配合安装的铰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板宽度方向的一侧处设置有凸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及所述凸板上分别安装有所述卡接件。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接件上设置有卡槽;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及所述凸板的上表面分别安装有所述卡接件,且两个所述卡接件上的卡槽相互垂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穿入固定螺栓的安装孔。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卡槽中设置有用于对电缆起到防护作用的皮垫。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的一侧开设有凹槽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能够嵌入所述凹槽结构中,并焊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上均设置有用于将底板压紧在所述道轨上的压板。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压板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龙门吊供电系统包括所述的电缆曳引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曳引装置及龙门吊供电系统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曳引装置包括底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其中,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连接板上,使得第二连接板能够围绕铰接处相对于第一连接板进行翻转;第二连接板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卡接件,使得电缆能够通过该卡接件卡接在第二连接板上;底板固定安装在道轨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缆曳引装置的具体组装过程为:
1、将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底板组合在一起,并确保两者对应设置,然后将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底板焊接牢固;
2、将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铰接在一起,且使第二连接板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板进行翻转;
3、将组装好的底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道轨贴合,并在两边焊接加固,同时,通过压紧件进行进一步加固,从而将上述组合完全固定在道轨上;
4、将电缆穿过卡紧件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的间隙,并紧固,由此将电缆锁紧在第二连接板上,而第一连接板的长度根据卷盘位置决定,确保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电缆的行进与卷盘位置相对,减少斜拉、摩擦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04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