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速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粘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9216.2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2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瑞娜;王忠;丁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3/02 | 分类号: | F01N3/02;F01N3/04;F01N1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速 生物 柴油 燃烧 颗粒 粘结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速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粘结的装置。该试验装置中的排气管为圆柱形管道,下部设有导流槽,导流槽与水平方向有一定夹角,便于颗粒和粘结液流入收集管道。控制系统根据车辆油门踏板位置,对粘结液的喷射量进行调控,实现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的加速粘结;排气管颗粒在粘结液的作用下,沉降到排气管槽中,与粘结液一起流入收集管道,经过颗粒滤芯、泵的作用,将颗粒集中收集,粘结液重新进入粘结液箱,可以循环使用。控制单元通过监测排气温度,对冷却液的循环流量等进行调控;通过液位传感器监测粘结液箱中的粘结液量,当粘结液量不足时及时添加;当粘结液中的离子浓度减少时,及时补充离子表面活性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颗粒粘结的领域,特别涉及加速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粘结的装置。
背景技术
颗粒物污染是我国最主要的大气污染之一,汽车颗粒排放已成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大气中小粒径颗粒(PM2.5,直径<2.5μm)浓度的增加,造成能见度降低,灰霾天气频繁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汽车尾气中的细颗粒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高、硫含量低、生命周期短,能够减少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是优质的绿色环保可再生能源。2015年,我国生物柴油产能已达到332.7万吨。现有研究表明,与柴油相比,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颗粒有机物组分的比例增加、团聚程度提高、粒径减小、活化能降低。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是氧化性催化转化器(DOC)与颗粒物捕集器(DPF)。DOC主要用来处理排气中的HC、CO和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但是对颗粒物中的干碳烟却无能为力。DPF能有效捕集排气中的颗粒物,但存在价格昂贵、再生困难等缺点。现有颗粒捕集技术是基于柴油燃烧颗粒进行设计,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的组分、粒径、活化能等特性均发生变化,因此,本发明针对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的特点,采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加速颗粒粘结装置和智能控制方法,有效降低了颗粒捕集成本,减少柴油机颗粒物到大气中的排放量。
发明内容
1、本发明针对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粒径小的特点,以及现有柴油机颗粒后处理装置价格高、再生困难等缺点,提供一种加速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粘结的装置及方法,加速生物柴油颗粒的粘结,提高生物柴油颗粒的捕集效率,降低捕集成本。本发明的装置包括冷却系统、粘结液喷射系统、离子表面活性剂补充系统、颗粒收集系统、粘结液回收再利用系统、控制系统。冷却系统在排气管的前部,用于降低排气温度;粘结液喷射系统位于冷却系统后面、排气管上部,用于喷射粘结液;离子表面活性剂补充系统位于排气管上部,用于向粘结液中添加离子表面活性剂;颗粒收集系统位于喷射系统后面、排气管下部,用于收集沉降后的颗粒和粘结液;粘结液回收再利用系统位于排气管下部,用于对使用过的粘结液处理后回收利用;控制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相连,用于对其他各系统进行实时检测和调控。
进一步的,冷却系统采用水冷的方式,安装在排气管前部,对排气温度进行降温,使粘结液喷射器附近的温度控制在200℃以下,一方面可以使颗粒运动速度降低、提高粘结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粘结液保持液态,便于收集。
进一步,粘结液喷射系统的喷射器在安装时,应沿着排气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并通调整喷射器的角度,使粘结液的喷雾尽可能多的覆盖排气管的横截面,便于粘结液与排气中的颗粒充分作用。
进一步,颗粒在排气管中做高速布朗运动,由于电荷和极性的作用,小颗粒逐渐粘结成大颗粒并溶于粘结液,随着颗粒质量逐渐增大,在重力和粘结液作用的作用下,颗粒沉降到排气管下部的导流槽中。
进一步,流入到回收管道中的颗粒和粘结液,在颗粒滤芯的作用下,收集到的颗粒与粘结液分离,颗粒进入收集箱中,粘结液在泵的作用下进入粘结液回收箱中循环使用。
进一步,颗粒收集系统中排气管下部设有导流槽,导流槽与水平方向有一定夹角,便于沉降后的颗粒和粘结液一起沿导流槽流入收集管道,流入收集管道后经过颗粒滤芯过滤,将颗粒集中收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92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磁流变弹性体主动吸声消音器
- 下一篇:一种船舶消防灭火抑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