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合降压的水流侵蚀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13026.1 | 申请日: | 201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4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臣;杨明军;马占权;刘卫国;李洋辉;刘瑜;赵越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01 | 分类号: | E21B43/01;E21B43/24;E21B43/38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流侵蚀 水合物 降压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 加热装置 水合物层 外井筒 分解 气液分离器 水合物储层 抽吸作用 防砂装置 井筒侧壁 气液分离 降压法 射流孔 输气管 输液管 注水泵 海洋 井筒 提纯 采气 气液 阻塞 热气 抽水 加压 海水 | ||
一种结合降压的水流侵蚀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通过抽水对水合物储层实现降压后水合物开始分解,分解的气和水经防砂装置从双井筒侧壁进入外井筒。气体和液体经泵的抽吸作用进入带有加热装置的井筒部位,后进入气液分离器实现气液的分离。气体经输气管进入采气船进行进一步气液分离并提纯后收集,液体一部分进入外井筒经注水泵加压后进入射流孔,而后稳定注入水合物层,另一部分经输液管进入开采船进一步处理。本发明实现了降压法和水流侵蚀法的结合,通过加热装置防止了水合物二次生成阻塞管道,并将带有热量的海水高压注入水合物层,一方面实现了水流侵蚀开采方法,另一方面实现了热量的充分利用,实现了海底天热气水合物经济高效的开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结合降压的水流侵蚀法开采装置。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各国的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国实现长久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及能源危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其分布广泛、储存量巨大、能量密度高、清洁安全的特点有望成为人类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替代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笼形的刚性多面体结构,甲烷及其他烃类气体分子被困在水分子形成的笼形结构中。一立方米天然气水合物完全分解可产生164立方米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据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存量为21×1015立方米,是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两倍。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方法主要有:注热法、降压法、注入化学抑制剂法,此外还有置换法、固体流化开采法。考虑到各方法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降压法是目前开采天然气水合物采用最多的方法。降压法也有其弊端,降压法虽然在开采初期水合物分解较快,产气速率较高,但随着开采的进行,水合物层的渗透率会逐渐降低,产气效率会逐渐下降。同时,水合物分解是吸热反应,随着分解的进行,水合物层的温度会逐渐降低,会产生结冰和水合物二次生成的问题。
因此针对降压法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形成综合各种开采方法优点的安全、高效、经济的设计方案和开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系列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结合降压的水流侵蚀法开采装置。实现了水流侵蚀和降压法的结合,可以减轻随着水合物层的分解引起的渗透率降低的问题,同时可避免水合物的二次生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结合降压的水流侵蚀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包括降压装置、稳流注水装置、气液分离装置6、加热装置16、防砂装置8和监测控制装置5;
所述的开采装置包括贯穿海水层12、水合物盖层15和水合物层17的垂直井和水平井,以及海上开采平台;所述的垂直井主要由可拼装的双井筒和单井筒组成,其间加装主动封隔装置13;在水合物层17中采用双井筒,在水合物盖层15和海水层12中采用单井筒,双井筒与单井筒之间采用封隔装置13隔开;所述的水平井的上表面均匀开设射流孔10,井筒连接部位具备耐高压、密封性好特点;
所述的海上开采平台具备海底、水合物层及开采井相应的监测设备、控制设备,是整个开采过程的总指挥中心;
所述的降压装置为一个位于双井筒上部的抽吸泵14;降压装置一方面将水合物分解的气和水抽吸到开采井内部,另一方面将抽吸的气和水加压送入气液分离装置6,抽吸泵14具备防水、耐海水腐蚀的作用;
所述的防砂装置8置于双井筒的外井筒四壁,防止砂石伴随气水进入井筒后堵塞井筒;
所述的加热装置16置于水合物层中部,位于双井筒的内井筒周围,气液经过加热装置16后被加热,有效的防止水合物的二次生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30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层气井下增产设备
- 下一篇:用于瓦斯抽采的柱状耐压护孔花管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