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束自动绑扎设备的扎带拉紧剪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3359.4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3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泉;柳皓凯;黄红艳;张明;尚玉玲;邵永安;郝子宁;王侨;黄健;周远畅;胡宇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B13/22 | 分类号: | B65B13/22;B65B61/06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5112 | 代理人: | 杨雪梅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绑扎 设备 拉紧 剪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自动绑扎系统领域,尤其是线束自动绑扎设备的扎带拉紧剪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以及机柜、机箱设备,尤其是大型重型设备的发展,需要很多控制装置和零部件,这些装置和零部件由复杂的线束来连接,设备中的线束越来越密集,导致线束行业的不断发展,线束自动绑扎加工设备也应运而生。在线束绑扎系统中,扎带的拉紧剪切装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在国内现有的线束绑扎设备中,扎带的拉紧剪切装置不能有效控制扎带的拉紧力,可能会出现扎带绑扎过紧或者过松的情况,导致线缆被损坏,甚至导致整个线缆绑扎流程的失败,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线缆绑扎效率。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的控制扎带的拉紧力,实现扎带拉紧剪切的柔性加工,能够精确、平稳地完成扎带的拉紧剪切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扎带拉紧剪切装置不能有效的控制扎带拉紧力,导致出现线缆绑扎过紧或者过松等问题,提供了线束自动绑扎设备的扎带拉紧剪切装置。这种装置可配套各种小型线束绑扎设备,拉紧剪切动作精确稳定,通过力反馈系统使整个拉紧剪切过程处于闭环内,实现拉紧剪切的柔性自动,工作效率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线束自动绑扎设备的扎带拉紧剪切装置,包括机架及机架端部由外到内的方向依次设有的剪切单元和拉紧单元,拉紧单元包括夹持机构、传感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机架上设有平行的第一导轨座和第二导轨座,第一导轨座上由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一推杆导轨和第一滑块,第二导轨座上由下到上依次设有第二推杆导轨和第二滑块,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设有横梁座,横梁座为开口朝上的U形体;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左夹持块、右夹持块、固定块、滑动块和滑动导轨,滑动导轨叠接在横梁座底部内侧,滑动导轨分为第一级台阶和第二级台阶两部分,第一级台阶的高度低于第二级台阶的高度,滑动导轨第一级台阶上由下到上依次叠接有固定块和左夹持块,滑动导轨第二级台阶上由下到上依次叠接有滑动块和右夹持块,导杆穿过滑动块与固定块连接,固定块和滑动块的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导杆上设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一端与固定块固定,另一端与滑动块固定;固定块上设有铁块,滑动块上设有电磁铁,铁块与电磁铁相对,防震垫黏贴在铁块外表面上,通过缓冲弹簧和防震垫来减少吸合时的冲击;
所述的传感机构包括吊环、螺栓、拉力传感器、传感器上支架和传感器下支架,传感器上支架为开口朝下的U形体,传感器下支架为开口朝上的U形体,传感器上支架底部与横梁座底部连接,螺栓依次穿过传感器上支架的侧壁、传感器下支架的侧壁和吊环,吊环在螺栓的中间位置与拉力传感器连接,拉力传感器在吊环下方与传感器下支架两侧壁连接;
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直线电机,直线电机设在机架上,且与传感器下支架底部外侧设有的凸起连接。
左夹持块上设有斜面,右夹持块上设有锯齿形状的沟槽,斜面与锯齿形状的沟槽配合,以防止拉紧扎带时的打滑现象。
传感器下支架两侧壁设有长型槽,螺栓穿过长型槽。
导杆为至少2根。
缓冲弹簧为至少2个。
左夹持块和右夹持块与剪切单元设有的剪切口配合。
电磁铁夹持是通过将电磁铁通电和断电,使电磁铁产生磁力与铁块相吸,从而实现左夹持块和右夹持块的夹持和松开,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通过通断电来控制,磁力的大小可以由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控制。
在非拉紧时,由传感器下支架通过螺栓承重,拉紧时拉力传感器通过吊环检测拉力;当扎带被拉紧到预设力时,通过拉力传感器的力反馈对剪切装置进行控制。
本装置可配套各种小型线束绑扎设备,拉紧剪切动作精确稳定,通过力反馈系统使整个拉紧剪切过程处于闭环内,实现拉紧剪切的柔性自动,工作效率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夹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感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剪切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33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