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干旱区杨树抗旱造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3330.6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0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郑智礼;郭斌;杨飞;赵娟;姚建忠;李丕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A01G23/04;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武建云 |
地址: | 030012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旱区 杨树 抗旱 造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森林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半干旱区杨树抗旱造林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杨树分布广泛,生长迅速,是很好的用材林和生态防护林树种。长期以来,杨树作为三北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和工业原料林树种,在半干旱地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生产实践中,经常由于干旱缺水致使杨树造林成活率不高。为了提高杨树造林成活率,有效解决工业用材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一种适宜半干旱地区有效提高成活率的杨树造林技术。
本发明人在山西北部半干旱风沙区铺设了多项杨树栽培试验,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形成了本发明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半干旱区杨树造林成活率低,提供了一种半干旱区杨树抗旱造林方法,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果率,也可解决工业用材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等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半干旱区杨树抗旱造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整地
在秋冬时节全面翻耕土壤,耕深为30cm~40cm,翌年春季造林前把地耙平后挖栽植坑,坑长、宽、深规格为80cm×80cm×(80cm~100cm);
杨树的株行距为2m×2m或2m×3m。
(2)、起苗、运苗
就近调苗,随起随栽或当天起苗当天栽;
起苗时,要保证苗木根系的完整性;起苗后,将部分苗干截去并修剪部分侧枝,对于起苗过程中被撕裂、劈伤的根系,要将断口剪截平滑,同时要剪除霉烂、虫害、受伤的根系;起苗后不能及时运到造林工地栽植或到了造林工地不能及时栽完时,将苗木假植,防止根系失水;
运苗时做好保水覆盖措施。
(3)、栽植
3.1、膜加工
用厚度4S以上的软塑料膜裁剪成膜块,中心剪出直径15~20cm的孔;
3.2、覆膜
栽植深度达到80cm~100cm,埋土到树干根颈以上20cm~25cm,踏实后,浇上足量的水;加工成中间低、四周高的锅底形树穴,坡度为15°~20°;然后将加工好的塑料模块穿过树干呈漏斗状覆盖于苗木基部,膜上部覆盖10cm~15cm厚的土。
(4)、管理
苗木栽植后,加强幼林抚育保护,及时中耕除草、施肥灌溉、防止病虫害、森林火灾、避免人为破坏。
本发明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 、隐蔽式漏斗状覆膜
现有技术一般不覆膜,或者是表面覆膜,非隐蔽式漏斗状覆膜。本发明方法将加工好的膜块从中心孔套过树干,呈中心低、四周高的漏斗状覆于树干基部(漏斗斜壁与水平面夹角20°左右)。采用的是隐蔽式覆膜,即覆膜后要在膜上部覆盖10cm~15cm厚的土。漏斗状覆膜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可以阻碍下部水分蒸发;二是可以收集上部雨水和灌溉水到贴近根系部位;三是可以避免树干基部杂草丛生。膜上部覆土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避免因塑料膜反光对地温的影响;二是覆土可防止塑料膜被风刮起;三是防止膜因风吹日晒而老化,延长使用年限。
2 、深挖浅埋
现有技术对整地和埋土要求不严,常常存在挖坑、埋土过深或过浅的现象。本发明要求整地时挖坑深度为80cm~100cm,确保挖至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土层,栽植时不能埋太深,否则影响地温升高,不能正常激活根系。
3、 适宜的苗龄
杨树育苗过程中一般第一年要平茬,所谓几年生苗木指的是根的年龄,如4年生苗木是“四根三杆苗”,即4年生的根3年生的杆。现有技术用2年生、3年生、4年生,甚至更大的苗木。试验证明2年生、3年生苗木抗逆性差一些。本发明选用4年生苗木。
4 、适宜的密度
现有技术用2m×2m、2m×3m、3m×3m、3m×4m、4m×4m、4m×5m、4m×6m、5m×5m、5m×6m,甚至更大的株行距。试验证明采用2m×2m的株行距,覆膜的保水性更好,苗木的成活与生长更好。本发明选用2m×2m或2m×3m株行距。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苗木栽植示意图。
图中:1-苗木,2-隐蔽式漏斗状覆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半干旱区杨树抗旱造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整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33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