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吸铸室充氮防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1454.0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4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瑞 |
主分类号: | B22D18/06 | 分类号: | B22D18/06;B22D18/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铸 电磁泄压阀 真空吸铸 氮气罐 可燃性气体 防爆装置 充氮 泄压 减压阀 压力表 氮气 陶瓷升液管 氮气保护 监控设备 壳型铸型 人身安全 软管连接 事故发生 截止阀 后壳 燃爆 铸型 浓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吸铸室充氮防爆装置,包括吸铸室、电磁泄压阀、氮气罐,所述吸铸室中装有壳型铸型、陶瓷升液管,其顶部设有电磁泄压阀,所述电磁泄压阀通过软管连接氮气罐,并向吸铸室充入氮气泄压,所述的氮气罐上装有减压阀、压力表、截止阀监控设备状态。该新型吸铸泄压时对真空吸铸室充入氮气保护,抑制或迟后壳型铸型产生可燃性气体,防止空气进入后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和浓烟,防止燃爆事故发生,有效保护操作人身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吸铸室充氮防爆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吸铸工艺是将铸型置于密封的吸铸室中,下端陶瓷升液管浸入液态金属中,然后将吸铸室抽真空,使金属液在负压下自下而上充型,并在负压下保压进行补缩凝固冷却的成形方法。保压凝固完毕后泄压,陶瓷升液管里的金属液回流坩埚熔池。
我们采用真空吸铸工艺生产汽车涡轮增压器耐热钢产品,金属合金熔炼浇注温度高,一般吸铸钢液温度控制在1550℃左右。耐热钢产品如涡轮壳的结构复杂,呈三维曲面流线结构,质量仅几千克,涡壳主要壁厚4~5mm,且壁厚厚薄不均,铸件质量要求极高,不允许有任何铸造缺陷;耐热钢材质的凝固收缩大,钢液流动性差,铸造工艺性能差,铸件易产生气孔、夹渣、缩孔缩松等铸造缺陷。故此耐热钢涡轮壳铸造工艺设计复杂,采用壳型造型覆膜砂制芯组芯工艺,应用特种真空吸铸工艺,保证铸件质量,提高铸件成品率。
其壳型铸型造型制芯均采用覆膜砂热芯盒制作,并由2个上下外壳和多个砂芯组芯而成,外壳由覆膜砂壳型机制作,内腔砂芯由高强度覆膜砂壳芯机制作。一般耐热钢涡壳设计为一模四件,最大外廓尺寸在750mm×650mm×400mm,整体合箱壳型重量在80Kg左右。一般高强度覆膜砂发气量检测在17ml/g。
由于吸铸壳型铸型重量大,覆膜砂发气量大,发气速度快,加之耐热钢涡轮壳吸铸温度高,故此吸铸泄压时,大量空气瞬时进入吸铸室,炽热的壳型铸型迅速产生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和浓烟,虽然有电磁泄压阀泄压口排气,但壳型覆膜砂的发气速度远远大于排气速度,故此随着近密闭吸铸室中可燃气体浓度加大,吸铸室内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生燃爆现象,从而造成操作人身伤害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真空吸铸工艺装置进行改进。综上所述,所以我设计了一种真空吸铸室充氮防爆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吸铸室充氮防爆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真空吸铸室充氮防爆装置,包括吸铸室、电磁泄压阀、氮气罐,所述吸铸室中装有壳型铸型、陶瓷升液管,其顶部设有电磁泄压阀,所述电磁泄压阀通过软管连接氮气罐,并向吸铸室充入氮气泄压,所述的氮气罐上装有减压阀、压力表、截止阀监控设备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电磁泄压阀通过软管与氮气罐连接,泄压时对真空吸铸室中充入氮气来泄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氮气罐上装有减压阀、压力表、截止阀监控设备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减压阀将氮气压力控制在一个大气压0.1MPa范围。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吸铸泄压时对真空吸铸室充入氮气保护,抑制或迟后壳型铸型产生可燃性气体,防止空气进入后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和浓烟,防止燃爆事故发生,有效保护操作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该真空吸铸室充氮防爆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1—真空吸铸室、11—壳型铸型、12—陶瓷升液管、2—电磁泄压阀、3—软管、4—氮气罐、41—减压阀、42—压力表、43—截止阀、5—电炉坩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瑞,未经李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814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