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电石渣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碳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54696.0 | 申请日: | 2017-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16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雪琴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80;B01D53/50;B01D53/96;B01D53/62;B01D53/79;B01D53/73;C01F11/18;C01F11/46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叶春娜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石 烟气 进行 脱硫 脱碳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电石渣为原料进行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碳的装置方法,其通过将电石渣溶解在水中先进行脱碳生成碳酸钙,并经沉降池的沉降作用使得碳酸钙和电石渣中的还原性物质进行分离,最后将获得电石渣通入脱硫塔中进行脱硫或者外排。本发明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从根本上避免了电石渣中的还原性物质干扰脱硫后生成的亚硫酸钙的氧化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烟气的脱硫脱碳装置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以电石渣为原料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碳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开展SO2的治理工作已成为当前火电厂的重要任务。我国各大工厂特别是火力发电厂对烟气进行脱硫的工作起步较晚,比较成熟的脱硫工艺技术还比较少,多数停留在积累工程经验阶段。无论是采用CaCO3、CaO或Ca(OH)2,其共同的原理都是通过化学反应,使钙元素以Ca(OH)2形态与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CaSO3和CaSO4。
而以Ca(OH)2为主要成分的电石渣,每年都会在全国许多大、中型化工企业中大量产生,其易溶于水,长期露天堆放会污染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使土壤盐渍化和盐碱化,大量电石渣的堆放还挤占宝贵的土地资源。许多公司排往堆放场的电石渣和废水,每年需向环保部门交纳相当费用,电石渣的综合治理已成为许多公司的环保大事。
由于电石渣的主要成分为Ca(OH)2,因此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以电石渣为原料进行脱硫的研究工作,但是总体而言,该工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电石渣中含有一定量的还原性离子,尤其是S2-,其对于电石渣的吸收SO2并无较大影响,但是其严重影响亚硫酸根的氧化。针对该问题,杭州天蓝环保设备公司提出了塔外氧化的方法,也有公司提出了往电石渣中添加强氧化剂以氧化硫化物,但是上述方法在实践的效果并不显著。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急需一种新的装置及工艺以实现电石渣脱硫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电石渣为原料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碳的装置及工艺方法,其不仅可以实现烟气的脱硫处理,同样可以实现烟气的脱碳处理。
一种利用电石渣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碳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将脱硝烟气进行脱硫脱碳处理,该装置包括溶解池、磁选机、脱硫塔、沉降池、三个串联连接的脱碳塔;其中脱硫塔从上到下依次设置除雾器、喷射器、喷淋器和塔内氧化池,塔内氧化池通过外部的浆液循环管道与喷淋器连接,脱硫塔的顶部出气口与三个串联连接的脱碳塔连接,溶解池入口与电石渣粉末输送管道和水供应管道连接,溶解池出口与磁选机入口连接,磁选机出口的脱碳液排出管道一分为二,分别与脱碳塔Ⅰ和脱碳塔Ⅲ连接,脱碳塔的Ⅰ底部浆液出口与沉降池Ⅰ入口连接,脱碳塔Ⅱ底部浆液出口与沉降池Ⅱ入口连接,其中沉降池Ⅱ的底部沉淀出口与脱硫塔的浆液循环管道连接,沉降池Ⅰ的底部沉淀出口与脱硫塔喷射器连接,沉降池Ⅰ、沉降池Ⅱ的上部清液出口与废水处理装置连接,脱碳塔Ⅲ的底部浆液出口与沉降池Ⅲ入口连接,沉降池Ⅲ的底部沉淀出口与碳酸钙输出管道连接,沉降池Ⅲ的上部清夜出口与脱碳塔Ⅱ的脱碳液供应管道连接,脱碳塔Ⅲ的顶部具有净化气体排放管道。
优选的,脱硫塔喷射器的位置不低于喷淋器的位置。
优选的,喷射器为一组,喷淋器为至少两组,优选喷射器的位置与较高位置处的喷淋器处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脱碳塔Ⅰ和脱碳塔Ⅲ不设置脱碳液循环管道,脱碳塔Ⅱ设置脱碳液循环管道,其中该脱碳液循环管道与脱碳塔Ⅱ的脱碳液供应管道连接。
优选的,沉降池Ⅰ底部沉淀出口与脱硫浆液循环管道连接的管线上设置粗碳酸钙排出管道。
优选的,所述的脱硝烟气是将经除尘处理的烟气经脱硝处理,所述的脱硝处理可以选自SCR脱硝设备、SNCR脱硝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雪琴,未经李雪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46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