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0338.2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8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伟;乔东需;谷雷;孙祚帅;杨超;孙世权;赵紫薇;吴继丰;高玉春;王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61;E04B1/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气混凝土 房屋体系 装配式 现浇柱 圈梁 现浇 内墙墙板 外墙墙板 保温性能 地震破坏 叠合楼板 建筑保温 保温板 保温层 墙体 建筑物 地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所述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包括若干外墙墙板、内墙墙板、现浇柱、现浇暗圈梁、叠合楼板;所述的外墙墙板、内墙墙板通过现浇柱和现浇暗圈梁连接成整体。本发明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充分利用加气混凝土本身的特性,提高了建筑保温性能,同时在墙体内放置的保温层和在现浇圈梁、现浇柱上布置的保温板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其保温性能;另外,所述的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有效减轻了建筑物的自重,在地震时能够减轻地震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业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5%-40%。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因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行业的迫切要求。
在目前的装配式承重体系中,大多采用普通混凝土作为基本材料,加气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很少用于承重墙体。普通混凝土保温性能差,因此大多数装配式承重体系都不能完全满足节能要求,需要外贴或内嵌保温材料达到节能目标。
因此,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一种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装配式承重体系的保温性能差、自重大等缺陷,提供一种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包括若干外墙墙板、内墙墙板、现浇柱、现浇暗圈梁、叠合楼板。
所述的外墙墙板采用三排钢筋,并在墙板内放置高效保温层,比如:岩棉、聚苯板等。所述的外墙墙板与其上层外墙墙板通过现浇暗圈梁相连。所述的外墙墙板与同层的同开间外墙墙板通过拼接企口连接,与节点处的同层外墙板通过现浇柱相连。
所述的内墙墙板采用两排钢筋,所述的内墙墙板与其上层内墙墙板通过现浇暗圈梁相连。所述的内墙墙板与同层的同开间内墙墙板通过拼接企口连接,与节点处的同层内墙板通过现浇柱相连。
所述的拼接企口采用阶梯型企口,可以起到构造防水的作用。
所述的现浇圈梁布置在外墙时,需要在外侧布置保温板,所述的现浇圈梁布置在内墙时不需要布置保温板。
所述的现浇柱布置在外墙节点时,在其外侧布置保温板,所述的现浇柱布置在内墙节点时,现浇柱不需要布置保温板。
所述的保温板可以是EPS板等高效保温板,用来充当免拆模板和防止冷桥的出现。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充分利用加气混凝土本身的特性,提高了建筑保温性能,于此同时,在墙体内放置的保温层和在现浇暗圈梁、现浇柱上布置的保温板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其保温性能;另外,所述的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有效减轻了建筑物的自重,在地震时能够减轻地震破坏;本发明摆脱了加气混凝土一般只用于填充墙的传统做法,便于更好地推广加气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为本发明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的实施例一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的实施例一中同层同开间的外墙拼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装配式加气混凝土房屋体系的实施例一中同层同开间的内墙拼接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03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刚度多阶段摩擦复合作用阻尼器
- 下一篇:一种组合墙的套筒式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