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质雷达天线检测隧道初砌的专用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50010.0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9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娄泽辉;王树栋;娄国充;高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铁道大学;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12 | 分类号: | H01Q1/12;H01Q1/27;H01Q1/32;G01S7/02;G01S13/8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夏艳 |
地址: | 05004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质 雷达 天线 检测 隧道 专用 支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质雷达天线检测隧道初砌的专用支架,属于隧道检测领域。本发明由固定盘、升降装置、连接杆、变向轴和固定支架组成。支架固定盘由固定板、螺栓孔、定位孔和定位探针组成,通过四个螺栓可将固定板固定在机动车辆的车厢栏杆上,通过方位孔可以调节支杆方向和角度,通过定位探针可以固定支杆方向和角度。本发明解决了隧道衬砌质量检测过程中地质雷达天线人工托举易疲劳、安全隐患大、存在人为干扰校测数据采集,检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检测不连续、费工费时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质雷达天线检测隧道初砌的专用支架。
背景技术
国内外隧道衬砌质量一般均采用地质雷达天线的方法,即将专用地质雷达天线贴近待检测衬砌部位,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电线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对隧道衬砌进行扫描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站立在行驶的车辆和台架上,用于托举地质雷达天线贴紧隧道衬砌,并随车辆行驶移动,在检测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人员辛苦劳神,安全风险大,检测天线位置飘忽不定,数据采集受到人员体力和托举状态的干扰。
特别是由于隧道是拱形状,而现有的安装支架均不能根据拱状隧道的弧度及时调整雷达天线的位置和角度,申请号201610097335.5,发明名称一种高度与角度可自动调整的隧道初衬检测支架,其提供一种通过弹簧调整雷达天线在竖直方向角度的支架,其存在的问题是只能提供竖直方向的紧贴力,不能保证雷达紧贴隧道拱形结构曲面,同样,申请号201510855517.3,发明名称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隧道初衬检测支架,其提供一种双铰球和弹簧来满足雷达天线紧贴隧道初衬,并安装有导向装置,其存在的问题是,弹簧只能提供一个竖直方向的弹力,不能保证雷达天线紧贴隧道曲面的拱形结构,引起检测天线不能全时段贴紧隧道衬砌壁,造成检测过程中采集数据不连续,检测费工费时等问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专用配套设备以提高检测效率。
另外,现有的检测过程均需要调整车辆至相应隧道下方,才能保证隧道检测过程中的准确性,由于同时存在车辆调整和支架位置的调整,势必造成误差加大,车辆调整位置造成的误差往往是造成检测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的雷达天线支架,使其在检测过程中不必调整车辆的运行轨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地质雷达天线检测隧道初砌的专用支架,能够替代人工托举,实时克服检测数据采集过程中雷达天线不稳定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质雷达天线检测隧道初砌的专用支架,包括固定盘1升降装置5,连接杆7、变向轴8、固定支架9;
所述的固定支架9底部中心安装变向轴8,天线接触隧道衬砌后,变向轴8产生变向调整,进而使雷达天线紧贴隧道衬砌,固定支架9通过变向轴8与连接杆7上端相连,连接杆7底端与升降装置5固定连接,升降装置5底端的固定杆与固定盘1相连,固定盘1的四个角上开设有螺纹孔2,安装升降装置5的固定盘1周向上设置有定位孔4,定位探针3根据检测部位安装在定位孔4中,并将固定杆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9由活动夹具11、固定夹具座10组成,活动夹具11通过丝杠13在固定夹具座10上自由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装置5由固定杆、升降手轮6、螺旋升降器组成,螺旋升降器的升降杆12与连接杆7通过螺纹连接,螺旋升降器与固定杆焊接,升降手轮6安装在螺旋升降器上,固定杆底部设置有旋转轴14,旋转轴14铰接在固定盘1中心。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杆7的数目为2节以上,连接杆7与连接杆7之间通过螺纹相连。
优选的,所述的变向轴8是一个半固定球形连接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铁道大学;重庆大学,未经石家庄铁道大学;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00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