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冲压式液气分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29794.9 | 申请日: | 201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3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崇伟;江安;宋美珍;许大援;韩振忠;陈骏;曹紫菁;陈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46/12;B01D46/42;B01D4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压 式液气 分离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压式液气分离装置,涉及直升机冲压进气道结构设计领域。包括冲压进气道以及设置在冲压进气道上的若干分离格栅,所述相邻分离格栅的其中一个自所述冲压进气道的一侧向冲压进气道内延伸形成悬空端,另一分离格栅自所述冲压进气道的另一侧向冲压进气道内延伸形成悬空端,在所述冲压进气道的流向方向投影,两个相邻分离格栅具有重叠部分,所述分离格栅在悬空端向液气混合物气流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延伸,所述分离格栅上均布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轴线垂直于液气混合物气流方向。本发明配备的冲压式液气分离装置后,直升机可在阴雨天气下安全飞行,消除了直升机飞行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升机冲压进气道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压式液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直升机的研制随着功能的多样化、复杂化,对机上电子设备要求也不断的提高。由于直升机功能复杂,电子设备数量不断增加,机上安装分布密集。当直升机处于长期工作状态或在高温条件下工作下,电子设备会因通风散热效果不佳引起电子设备高温死机;现有的直升机通风散热设备在阴雨天气下飞行,雨水极易进入设备,引发设备烧毁。该问题直接影响了飞行任务执行,甚至威胁直升机的飞行安全。因此,如何解决直升机电子设备通风散热效果防止设备高温死机、进水烧毁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现有的发明包含一种防堵液气分离器、餐饮固液气分离装置、一种液气分离器、发动机液气分离装置等,基本上都是通过离心、过滤、浮力等原理实现液气分离,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固液气混合,避免排气口出现液体,减少安全隐患等效果。该类发明主要侧重点都在分离固液气,避免固液气混合不分离现象,消除安全隐患。目前还未出现利用冲压式液气分离设计原理进行液气分离的发明。
原有的设计通过百叶窗的结构,利用百叶窗上的通风口来对电子设备进行通风,受设备舱空间尺寸的限制,电子设备散热风扇与设备舱壁板距离太近,热风排出不畅,而风扇吸气口受其它设备遮挡吸气效果欠佳。此外,为保证防水密封性,百叶窗开口向后较小,进气流量有限,通风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压式液气分离装置,解决直升机电子设备通风效果不佳引起电子设备高温死机、阴雨天气下飞行雨水进入设备而引起电子设备烧毁的问题,从而满足飞行任务需求,保证直升机的飞行安全。该发明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采用冲压式速度与压力多次转换方式将液体与空气分离,同时提高冷却气体流动速度,提高电子设备的通风散热效果。与此同时,该发明通过设计多层分离格栅,既起到了压力转换速度功能,又起到了防止液体进入电子设备,通过分离格栅上分布的细孔,进行排水功能,达到了液气分离效果,防止电子设备因液体进入导致设备烧毁现象,保障飞行安全。
本发明冲压式液气分离装置,主要包括冲压进气道以及设置在冲压进气道上的若干分离格栅,所述相邻分离格栅的其中一个自所述冲压进气道的一侧向冲压进气道内延伸形成悬空端,另一分离格栅自所述冲压进气道的另一侧向冲压进气道内延伸形成悬空端,在所述冲压进气道的流向方向投影,两个相邻分离格栅具有重叠部分,所述分离格栅在悬空端向液气混合物气流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延伸,所述分离格栅上均布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轴线垂直于液气混合物气流方向。
优选的是,所述分离格栅在悬空端向液气混合物气流方向相反的方向呈90°弯曲延伸。
优选的是,所述分离格栅至少包括3个。
优选的是,所述排水孔包括进水段及引导段,所述进水段的截面呈槽形,所述引导段的截面为圆孔形,所述进水段槽形的宽度小于引导段圆孔形的直径。
优选的是,所述冲压进气道包括弯曲段,所述弯曲段设置在冲压进气道的末端,自靠近所述末端的分离格栅的对侧向所述分离格栅方向弯曲。
通过本发明,起到了液气分离效果,提高了电子设备通风散热效果,解决了直升机电子设备因通风效果不佳引起设备死机、阴雨天气下飞行雨水进入设备而引起设备烧毁的问题,满足飞行任务需求,消除直升机飞行安全隐患,保障飞行员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297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