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与桩连接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4885.3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90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付海平;郑俊杰;曾晨;刘洋;郑耀林;向鑫鑫;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5/30 | 分类号: | E02D5/30;E02D5/5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余晓雪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系统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桩与桩连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桩身纵筋与桩身箍筋形成下桩(10)的桩身框架,在下桩(10)的桩身框架顶面布置定位端板(8),将预埋螺杆(1)穿过下桩(10)顶面定位端板(8)上的定位螺栓孔(9)与螺母(2)连接,使预埋螺杆(1)的预埋段置于下桩(10)的桩身框架内部,预埋螺杆(1)通过在其上焊接锚固钢筋进行锚固或者预埋螺杆(1)通过直接与下桩(10)的桩身纵筋焊接连接进行锚固;
B、在定位端板(8)与下桩(10)的桩身框架顶面之间涂有脱离油类物质,所述脱离油类物质包括废机油,向下桩(10)的桩身框架内浇筑混凝土得到含有预埋螺杆(1)的下桩(10);将螺母(2)和定位端板(8)从下桩(10)的桩身框架顶面脱离取掉;
C、通过桩身纵筋与桩身箍筋形成上桩(11)的桩身框架,在上桩(11)的桩身框架底面布置定位端板(8),将预埋螺杆(1)穿过上桩(11)底面定位端板(8)上的定位螺栓孔(9)与螺母(2)连接,使预埋螺杆(1)的预埋段置于上桩(11)的桩身框架内部,预埋螺杆(1)通过在其上焊接锚固钢筋进行锚固或者预埋螺杆(1)通过直接与上桩(11)的桩身纵筋焊接连接进行锚固;
D、在定位端板(8)与上桩(11)的桩身框架底面之间涂有脱离油类物质,所述脱离油类物质包括废机油,向上桩(11)的桩身框架内浇筑混凝土得到含有预埋螺杆(1)的上桩(11);将螺母(2)和定位端板(8)从上桩(11)的桩身框架底面脱离取掉;
E、制造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包括下端板(4)、上端板(5)及若干个加劲肋(6),所述下端板(4)与上端板(5)相互平行对齐,所述下端板(4)与上端板(5)之间通过若干个加劲肋(6)连接固定,所述下端板(4)上开有若干个与下桩(10)顶部预埋螺杆(1)位置相对应的螺栓孔(7),所述上端板(5)上开有若干个与上桩(11)底部预埋螺杆(1)位置相对应的螺栓孔(7);对于空心桩,下端板(4)、上端板(5)及定位端板(8)中心对应开孔,下端板(4)的中心孔径、上端板(5)的中心孔径及定位端板(8)的中心孔径大小均与空心桩的孔大小一致;
F、下桩(10)与上桩(11)之间通过连接件(3)进行上下装配,其方法如下:使下桩(10)顶部的预埋螺杆(1)穿过下端板(4)上的螺栓孔(7)与螺母(2)连接,该螺母(2)用于实现下端板(4)与下桩(10)顶部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使上桩(11)底部的预埋螺杆(1)穿过上端板(5)上的螺栓孔(7)与螺母(2)连接,该螺母(2)用于实现上端板(5)与上桩(11)底部的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所述下桩(10)顶部设有四个预埋螺杆(1),四个预埋螺杆(1)均匀排列设置于下桩(10)的顶部,所述下端板(4)上开有四个螺栓孔(7),下桩(10)顶面的定位端板(8)上开有四个定位螺栓孔(9),下桩(10)顶部的预埋螺杆(1)、下端板(4)上的螺栓孔(7)及下桩(10)顶面定位端板(8)上的定位螺栓孔(9)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上桩(11)底部设有四个预埋螺杆(1),四个预埋螺杆(1)均匀排列设置于上桩(11)的底部,所述上端板(5)上开有四个螺栓孔(7),上桩(11)底面的定位端板(8)上开有四个定位螺栓孔(9),上桩(11)底部的预埋螺杆(1)、上端板(5)上的螺栓孔(7)及上桩(11)底面定位端板(8)上的定位螺栓孔(9)一一对应设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与桩连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的下端板(4)与上端板(5)之间通过三个加劲肋(6)连接固定;三个加劲肋(6)垂直固定后的横截面呈“十”字形;所述加劲肋(6)的高度不小于120mm,所述加劲肋(6)的厚度不小于6mm,所述下端板(4)与上端板(5)的厚度均不小于10mm。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与桩连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的下端板(4)与上端板(5)之间通过八个加劲肋(6)连接固定;八个加劲肋(6)垂直固定后整体的横截面呈“井”字形;所述加劲肋(6)的高度不小于120mm,所述加劲肋(6)的厚度不小于6mm,所述下端板(4)与上端板(5)的厚度均不小于10mm。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与桩连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端板(8)的横截面、下桩(10)的横截面及上桩(11)的横截面三者形状、大小均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488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