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红色荧光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64553.0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1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曹禺;李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C09K11/58;B82Y4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王文颖 |
地址: | 20005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色 荧光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红色荧光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配置氯金酸溶液、角蛋白溶液,室温下将氯金酸溶液缓慢加入到角蛋白溶液中,然后充分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淡黄色溶液;将溶液的pH值调至8~12;将溶液置于25~60℃条件下孵育,得到棕色的金纳米团簇溶液;将金纳米团簇溶液倒入截留分子量为透析袋中透析,然后冷冻干燥得到金纳米簇粒子。本发明采用角蛋白作为稳定剂和还原剂,以四氯金酸为前体合成荧光金簇,制得的金纳米团簇发红色荧光,最大激发波长位于520nm,最大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光区670nm。角蛋白具有丰富的巯基,稳定性能良好,同时具有有效的还原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红色荧光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纳米团簇通常是由几个到上百个的金原子组成的,它们的大小在1纳米左右,因此它们是介于金原子与金纳米粒子之间的物质。由于尺寸方面的影响,金簇呈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能,如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纳米材料具有的特征。同时金簇还具有一般金纳米颗粒没有的荧光性能,而且相比于量子点以及其他的有机荧光材料,金纳米团簇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点。量子点中通常含有一些重金属镉,铅等有毒物质,有机的荧光材料由于其荧光寿命方面的限制导致在应用方面受到制约。而金簇由于具有更低的毒性、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良好的光学稳定性以及容易储存而被广泛的研究,且将其应用到重金属离子检测,生物标记,细胞成像以及药物运输等方面。
金纳米簇有很多不同的合成方法,一般采用还原剂还原,配体稳定的方法制备金簇,如硫醇类小分子配体,树状大分子及聚合物,蛋白质及DNA等等。其中蛋白质作为配体合成荧光金簇有特别的优势,因为蛋白质可同时作为环境友好的有还原性和稳定性能的分子,仅仅需要温和的反应环境,同时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水溶性和天然的生物兼容性。而且,蛋白质三维复杂结构能够耐受较宽范围的pH且能够和其他系统相结合。
目前报道可以原位合成纳米金簇的蛋白质模板有牛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糜蛋白等,其机理为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在碱性条件下还原金离子,同时巯基与金形成共价键稳定纳米金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发红色荧光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红色荧光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分别配置浓度为5~20mM的氯金酸溶液、浓度为5~50g/L的角蛋白溶液,室温下将氯金酸溶液缓慢加入到角蛋白溶液中,然后充分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淡黄色溶液;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的pH值调至8~12;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溶液置于25~60℃条件下孵育4~12h,得到棕色的金纳米团簇溶液;
步骤4):将金纳米团簇溶液倒入截留分子量为3500Da的透析袋中,透析24h,然后冷冻干燥得到金纳米簇粒子。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角蛋白直接取自含有角蛋白的材料或从角蛋白原料中能够提取得到的任何分子量形式的角蛋白。
更优选地,所述含有角蛋白的材料为人的毛发、指甲、动物毛发、动物角或蹄。
更优选地,所述含有角蛋白的材料为羊毛、家禽羽毛、牛角或牛蹄。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调节pH值的试剂采用氨水或NaOH溶液。
本发明采用角蛋白作为稳定剂和还原剂,以四氯金酸为前体合成荧光金簇,制得的金纳米团簇发红色荧光,最大激发波长位于520nm,最大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光区670nm。角蛋白具有丰富的巯基,稳定性能良好,同时具有有效的还原能力。本发明整个制备过程步骤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且不需要加入额外的化学还原剂,绿色高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4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