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机覆盖件新型的高精度冲压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2884.2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1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吴雪峰;陈建锋;孟楠;孟小超;吴同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35/00 | 分类号: | B21D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覆盖 新型 高精度 冲压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作领域的加工技术,特别涉及新型汽车覆盖件冲压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覆盖件是指构成汽车车身或驾驶室、覆盖发动机和底盘的薄金属板料制成的异形体表面和内部零件。轿车的车身、载重车的驾驶室等都是由覆盖件和一般冲压件构成的,覆盖件组装后构成了车身或驾驶室的全部外部和内部形状。它既是外观装饰性零件,又是封闭薄壳状的受力零件。按功能和部位分类,覆盖件可分为外部覆盖件、内部覆盖件和骨架类覆盖件三类。外部覆盖件和骨架类覆盖件的外观质量有特殊要求,内部覆盖件的形状往往更复杂。同一般冲压件相比,覆盖件一般由0.8mm~2.0mm的冷轧薄钢板冲压而成,具有材料薄、形状复杂、结构尺寸大和表面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其制造工艺设计、冲模结构设计和冲模制造工艺等都具有特殊性。因此,覆盖件的制造是汽车车身制造的关键环节。
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通常包括拉延(也称拉深)、修边、冲孔、翻边等步骤。其中在翻边过程中,翻边面的应力如果得不到释放,会在覆盖件表面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产生变形。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是在翻边面上预制有凹陷部,这些凹陷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应力,避免应力集中的产生。例如对于汽车顶盖部分的天窗结构,在天窗结构的翻边面上预制条状或三角形的凹陷,在翻边过程中进行翻平,即可起到一定分散应力的作用。但是申请人经过工程试验发现,在翻边过程中虽然可以分散应力,但是翻边面仍然会发生细小的褶皱,这些褶皱容易被工作人员忽视,产生这种褶皱的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凹陷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的。为了克服此技术缺陷,发明人通过大量工程试验得到了一种凹陷 结构,应用到了汽车天窗部分的翻边冲压工艺中,从而得到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方法,既能够消除翻边产生的应力集中,又能避免褶皱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拉延:将板料拉延成汽车覆盖件的形状;
修边:切除汽车覆盖件边缘多余的部分;
冲孔:在汽车覆盖件表面冲出窗型孔;
预制:在窗型孔的修边线和翻边线之间预制凹陷结构;
翻边:对窗型孔进行翻边处理,将凹陷结构翻平。
所述凹陷结构包括:自翻边线至修边线依次排列的第一排凹陷阵列、第二排凹陷阵列和第三排凹陷阵列;
第一排凹陷阵列包括从左至右依次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凹陷单元,第一凹陷单元由第一左斜凹陷、第一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第一横凹陷、第一条连接横凹陷与右斜凹陷的圆弧、第一右斜凹陷、第一右斜凹陷和第一条状连接的圆弧组成;相邻的第一凹陷单元通过第一条状连接凹陷连接,第一条状连接凹陷的一端连接在一个第一条连接横凹陷与右斜凹陷的圆弧,另一端连接在下一个第一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
第二排凹陷阵列包括从左至右依次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凹陷单元,第二凹陷单元由第二左斜凹陷、第二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第二横凹陷、第二条连接横凹陷与右斜凹陷的圆弧、第二右斜凹陷、第二右斜凹陷和第二条状连接的圆弧组成;相邻的第二凹陷单元通过第二条状连接凹陷连接,第二条状连接凹陷的一端连接在一个第二条连接横凹陷与右斜凹陷的圆弧,另一端连接在下一个第二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
第三排凹陷阵列包括多个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第三凹陷单元,第三凹陷单元由第三左斜凹陷、第三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第三横凹陷和第三条连接横凹陷与右斜凹陷的圆弧、第三条连接横凹陷、第三横凹陷与第三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第三右斜凹陷组成;每个第三凹陷单元的第三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与其右侧最近的第三条连接横凹陷与左斜凹陷的圆弧连接;每个第三左斜凹陷的上端与第三右斜凹陷的上端均位于第二凹陷单元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冲孔和预制是同时进行的。
优选地,第一横凹陷到其下方的第二横凹陷的距离为1.1cm,第二横凹陷到其下方的第三左斜凹陷和/或第三右斜凹陷上端的距离为1.1cm。
发明人发现,在上述凹陷尺寸的限定下汽车覆盖件的防褶皱效果最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28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