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微粒负载效应、具有湿润冲击表面的惯性冲击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33945.0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6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蔡春进;黎氏菊;宋荣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交大思源基金会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张立晶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表面 微粒负载 惯性冲击器 湿润 冲击部 上壳体 下壳体 气体出口通道 液体排出路径 液体输入口 监测装置 气体入口 微粒堆积 液体形成 圆形喷嘴 喷嘴 间歇性 可连接 采样 排出 去除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防止微粒负载效应、具有湿润冲击表面的惯性冲击器,可防止微粒负载效应。结构由上壳体、冲击部及下壳体组成。上壳体具有气体入口及与其连接的圆形喷嘴。冲击部具有冲击井,冲击井下部为冲击表面。喷嘴正对于冲击表面的中心上方设置。冲击表面中心具有液体输入口,通过连续性或间歇性导入液体形成湿润冲击表面并去除微粒堆积,同时液体由冲击表面上的液体排出路径排出,下壳体具有气体出口通道可连接至微粒采样或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微粒冲击器,具体来说,特别是一种可减少微粒负载效应影响的微粒冲击器。
背景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纳米产品问世,在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纳米微粒可能会逸散或释出。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人体所吸入的纳米微粒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而为了评估工作场所中的纳米微粒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危害,因此采集不同粒径的纳米微粒并进行后续成分分析是必要的。
微粒冲击器(particle impactor)是一种现有的微粒收集装置,当气流通过喷嘴后向下冲击冲击板,因气体无法贯穿冲击板而使气流做一个90度的转弯,因此大于特定气动粒径(或称截取粒径)的微粒,无法随着气流流线移动则被冲击板所收集;反之,小于特定气动粒径的微粒,则会随着气流流线离开冲击面至下游的微粒采样装置或微粒监测设备。
然而,随着采样时间增加,在喷嘴下方的冲击板上会逐渐形成微粒堆积(particlemound or particle deposit),使后续所收集微粒撞击于先前所累积的微粒而非冲击面,而可能使小于特定气动粒径的微粒被收集,导致冲击器的截取直径下降,使冲击器下游的微粒采样或监测浓度被低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微粒负载效应、具有湿润冲击表面的惯性冲击器。通过连续性或间歇性的由冲击板中心下方导入液体以去除微粒堆积,且冲击表面被液体润湿可防止微粒反弹,因此可维持冲击器固定的截取直径及准确的微粒采样或监测浓度。
微粒冲击器包含上壳体、冲击部及下壳体。上壳体具有气体入口及与其连接的圆形喷嘴。其冲击部具有冲击井,在该冲击井下部为冲击表面,喷嘴设置的位置正对于冲击面中心的上方,冲击面中心下方设有液体输入口,通过连续或间歇性导入液体形成湿润冲击表面且去除微粒堆积,同时液体由冲击表面上的液体排出路径排出。其下壳体具有气体出口通道可连接至微粒采样装置或监测设备。
于此实施例中,空气依序经由气体入口及圆形喷嘴进入冲击井,采样气体中的大于特定气动粒径的微粒,因具有足够惯性的微粒,无法随着气流移动则被湿润冲击表面所收集,小于特定气动粒径的微粒则会离开冲击器收集至采样装置或监测设备。通过本发明利用连续或间歇性导入液体可湿润冲击表面,可防止微粒反弹并去除微粒的堆积,液体由排出路径排出,空气经由下游气体出口排出至采样装置或监测设备。本发明可维持冲击器固定的截取直径,及准确粒采样或监测浓度。
微粒冲击器用以收集空气中特定气动粒径大小的微粒,包含上壳体、冲击部及下壳体。上壳体具有气体入口、与气体入口连接的喷嘴以及外壳体。冲击部与上壳体连接设置,包含冲击井、冲击表面、输入路径及排出路径,冲击井所围的空腔是对应于该喷嘴,冲击表面位于冲击井的底部,其上具有滤纸,液体输入路径于冲击表面上形成输入口,液体排出路径于冲击表面上形成排出口,其中排出口与输入口之间具有预设间距。下壳体与冲击部连接设置,具有气体出口。其中,空气依序经由气体入口、喷嘴进入冲击部,且空气中大于特定气动粒径的微粒是由冲击表面所收集,而后空气经由气体出口排出。
于一实施例中,滤纸是为玻璃纤维滤纸。
于一实施例中,输入口设置于冲击表面中心。
于一实施例中,排出口设置于冲击表面边缘。
于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微粒是由液体输入路径注入的液体冲洗后经液体排出路径排出。
于一实施例中,液体是为连续注入的去离子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交大思源基金会,未经财团法人交大思源基金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39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机、空气污染监测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颗粒物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