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湖及湿地整体移植的保护性生态清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20485.8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9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钟石鸣;孔德安;陈惠明;严汝文;吴基昌;翟德勤;邱礼成;侯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9/00;E02F9/06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黄志云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地 整体 移植 保护性 生态 清淤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湖及湿地整体移植的保护性生态清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河湖及湿地的开挖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划分成N个网格单元;同时,精准定位所述开挖区域,将所述开挖区域进行分层,上层为生态层,下层为淤泥层;将第一处网格单元的生态层与淤泥层移除,形成第一空白网格单元;铲取第二处网格单元的所述生态层,移至所述第一空白网格单元处后,去除所述第二处网格单元的淤泥层,形成第二空白网格单元;铲取第三处网格单元的所述生态层,移至所述第二空白网格单元处,去除所述第三处网格单元的淤泥层,形成第三空白网格单元;依次类推,直至将第N处网格单元的所述生态层,移至所述第N‑1空白网格单元处后,去除所述第N处网格单元的淤泥层,完成河湖及湿地的整体保护性生态清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湖及湿地整体移植的保护性生态清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当中以水资源的污染尤为突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然而,我国的大部分河湖及湿地都受到了污染。受污染的河湖及湿地的淤泥之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污染物会被释放出来进入到水体之中,造成水体水质变坏。污染物会沉积在水体底部淤泥层中,成为水体污染的内源,不但影响水质,而且非常不利于自然水体自净,致使水质持续向坏的方向发展。淤积的淤泥也将影响河湖及湿地的水利和生态调节作用。
为了清除水体污染,提高水利和生态调节作用,传统方法采用河湖及湿地底部淤泥疏浚,不仅运行成本高,而且存在破坏河湖及湿地生态的问题。具体的,由于河湖或湿地底泥表面生长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及其种质资源,是一个较为稳定、拥有一定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而采用河湖及湿地底部淤泥疏浚具有以下几方面问题:1、传统清淤设备对河底扰动较大,破坏了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环境,在后续生态恢复时间长。2、河湖及湿地底部淤泥疏浚的方法对河湖底部生长的生物群落影响较大,使水底的生物发生较大的改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原始生态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对保持水底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利。3、采用河湖底部淤泥疏浚后,原有生物种群的恢复难度大,底泥中的生物及其种质资源库都随疏浚底泥被移除,水底的植被恢复缺少种源,很难恢复到原有的面貌。4、原有的水文化无法修复,水中所特有的水生植被代表某一地区的文化特征,清除这些植物对保护当地的水文化有破坏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湖及湿地整体移植的保护性生态清淤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清淤方法破坏河湖及湿地生态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湖及湿地整体移植的保护性生态清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河湖及湿地的开挖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划分成N个网格单元;同时,精准定位所述开挖区域,将所述开挖区域进行分层,上层为生态层,下层为淤泥层;
将第一处网格单元的生态层与淤泥层移除,形成第一空白网格单元;
铲取第二处网格单元的所述生态层,移至所述第一空白网格单元处后,去除所述第二处网格单元的淤泥层,形成第二空白网格单元;
铲取第三处网格单元的所述生态层,移至所述第二空白网格单元处,去除所述第三处网格单元的淤泥层,形成第三空白网格单元;
依次类推,直至将第N处网格单元的所述生态层,移至所述第N-1空白网格单元处后,去除所述第N处网格单元的淤泥层,形成第N空白网格单元,完成河湖及湿地的整体保护性生态清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204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盘式自动锁螺丝设备
- 下一篇:一种自动供螺丝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