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2904.9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7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士雨;俞缙;彭兴黔;蔡燕燕;常方强;涂兵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24 | 分类号: | G01N3/2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张浠娟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土 原位 对角 剪切 试验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安装并作用于生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垫块,活动垫块,以及对角剪切试验装置,该对角剪切试验装置包括反力板、拉杆、千斤顶、上支座、下支座和位移计,所述反力板、所述上支座和所述下支座均套设于所述拉杆上,所述反力板位于所述拉杆的顶部,所述下支座位于所述拉杆的底部,所述上支座位于所述反力板与所述下支座之间,所述拉杆沿所述生土墙的一对角方向安装设置,所述千斤顶的两端分别套接于所述反力板和所述上支座上,所述上支座和所述下支座之间形成生土墙限位段,所述拉杆对应于所述生土墙限位段的部分安装于所述生土墙上,所述生土墙限位于所述上支座与所述下支座之间;
所述上支座和所述下支座分别与所述生土墙的两对角位置相接触,所述位移计固定于所述生土墙的侧面上,所述固定垫块和所述活动垫块均平铺垫设于所述生土墙的底端,所述固定垫块固定于基础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复数根结构相同且相平行设置的单杆,所述反力板的靠近其周沿的位置开设有复数个对应于所述拉杆的长度方向且与所述单杆相匹配的第一圆形通孔,所述上支座的靠近其周沿的位置开设有复数个对应于所述拉杆的长度方向且与所述单杆相匹配的第二圆形通孔,所述下支座的靠近其周沿的位置开设有复数个对应于所述拉杆的长度方向且与所述单杆相匹配的第三圆形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杆具有首段和尾段,该首段和该尾段均为与螺母相配合的螺纹段,所述螺母分别锁固于该首段和该尾段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板的下端部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圆形凹槽,所述上支座的上端部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二圆形凹槽,所述千斤顶的上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形凹槽相匹配的第一凸柱,所述千斤顶的下端凸设有与所述第二圆形凹槽相匹配的第二凸柱,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圆形凹槽相套接,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圆形凹槽相套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土墙为长方体,具有一组相对应的正面和背面,该正面和该背面之间的距离为厚度,该正面的四个顶点对应于所述生土墙的厚度方向的棱边分别具有L形直角墙角,所述上支座的下端部开设有沿所述生土墙的厚度方向设置的L形直角凹槽,该L形直角凹槽具有两相垂直设置的槽壁,所述下支座的上端部开设有另一L形直角凹槽,所述下支座的L形直角凹槽与所述上支座的L形直角凹槽结构相同且对向设置,二者与所述生土墙上位于同一对角方向上的两个所述L形直角墙角相应匹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土墙的正面为正方形,所述L形直角凹槽的槽壁的宽度为所述生土墙的正面边长的1/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计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生土墙的侧面上的第一位移计、第二位移计、第三位移计和第四位移计,所述第一位移计和所述第二位移计位于所述生土墙的正面一侧,所述第三位移计和所述第四位移计位于所述生土墙的背面一侧,所述第一位移计和所述第三位移计分别沿所述生土墙的同一对角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位移计和所述第四位移计分别沿所述生土墙的另一对角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位移计与所述第二位移计相垂直设置。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生土墙原位对角剪切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优选为液压伺服千斤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290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