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中餐燃气炒菜灶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5540.3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2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余英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宸溢厨房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13/00 | 分类号: | F24C13/00;F24C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100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中餐 燃气 炒菜 | ||
本发明提出一种中餐燃气炒菜灶以及控制方法,其包括至少两个主灶和至少一个副灶,所述副灶位于主灶之间,所述主灶下部具有助燃风机,用于向主灶内送入空气。所述主灶和副灶相通,燃气热量从主灶送入副灶。所述副灶具有烟道,将燃烧废气排出室外。利用主灶水箱提高燃气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出水温度,并且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分别检测入水管、主灶水箱出水管和余热水箱出水管的水温,实现了各个阀门的自动控制,避免了出水温度过高和过低的问题,保护了阀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餐燃气炒菜灶以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厨房灶具,其中包括对传统灶具的现代化改良。中餐炒菜灶是一种专门用于烹饪中餐传统菜肴的灶具,主要应用于饭店和酒店的厨房,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多个主灶和至少一个副灶(也叫尾灶),主灶用于烹饪的主要加热程序,副灶用于过油、过水等中餐菜肴独有的预备程序,副灶一般设置在各个主灶之间,其尺寸比主灶小,位置也比主灶靠后,并且与主灶相通,其加热的热量主要来自于主灶。近来中餐炒菜灶也开始采用燃气或燃油作为燃料,相比传统燃料,其燃烧迅速、加热快,使用方便,并且环境污染较小,但是燃气灶的燃料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同时,中餐菜肴在烹饪的过程中需要频繁地洗锅刷锅,由于中餐菜肴的烹饪过程节奏快,洗锅刷锅的过程不宜采用洗涤剂用于去油污,因此频繁需要温度较高的热水对锅具进行临时冲洗,由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针对中餐炒菜灶的热效率的改进,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074574U公开了一种中餐燃气炒菜灶,其包括一个余热水箱,利用烟道的余热对水箱的水进行加热,再通过水龙头引出供炒菜时使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燃料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足。首先,由于刷锅洗锅需要的水温至少在60℃以上,并且刷锅洗锅的频率较高,烟道的余热温度不高,在高频率的用水下,龙头的出水温度不足,达不到清洗锅具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中餐燃气炒菜灶,其包括至少两个主灶和至少一个副灶,所述副灶位于主灶之间,所述主灶下部具有助燃风机,用于向主灶内送入空气。所述主灶和副灶相通,燃气热量从主灶送入副灶。所述副灶具有烟道,将燃烧废气排出室外。
所述主灶周围设置有主灶水箱,所述主灶水箱包裹所述主灶;所述烟道周围设置有余热水箱,所述余热水箱包裹所述烟道。自来水的入水管通过第一连接管连接余热水箱的上部,所述入水管通过第二连接管连接主灶水箱的上部,主灶水箱的下部通过第三连接管连接余热水箱的下部。入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阀门的下游。所述第一连接管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连接管上设置第三阀门。第三连接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四阀门的上游。所述余热水箱的下部还具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的中餐炒菜灶还具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温度信号,并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的开闭。
一种中餐炒菜灶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上述中餐炒菜灶,其包括如下步骤:
(1)控制单元控制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关闭,第三阀门开启,第四阀门开启。
(2)控制单元获取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和第三温度值,控制单元将第二温度值与第一温度值比较得到第一温度差值;
(3)控制单元将第一温度差值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比较,并将第二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比较,如果第一温度差值与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或者第二温度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控制单元开启全部阀门。同时,如果第一温度差值与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并且第二温度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控制单元关闭第二阀门,开启第一、第三、第四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宸溢厨房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宸溢厨房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5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