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对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06200.8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8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徐伟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07 | 分类号: | F24F7/007;F24F13/15;F24F1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雯雯;臧建明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风框 中空 底座 百叶窗 空气对流装置 出风口 进风口 装设 电性连接 多个叶片 间隔设置 连通 | ||
一种空气对流装置,包括底座、中空导风框以及百叶窗。底座具有进风口。中空导风框装设于底座上且具有出风口。中空导风框与底座电性连接,且出风口连通进风口。百叶窗装设于中空导风框上。百叶窗具有框架以及间隔设置于框架内的多个叶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对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的空气对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安装在窗户上的通风装置,都是以具有扇叶的风扇,来达到室内外空气对流的目的。然而,风扇占了窗户的部分面积,影响美观。再者,扇叶高速旋转有扇叶伤人的危险,且扇叶后方的马达会发烫,会导致吹进来的风变成热风。此外,碍于风扇的尺寸,整扇窗户只能安装固定尺寸的风扇,其余的部分要密封,才能达到风扇原有的效果,因此上述的安装方式所产生空气对流的效果有限,且风扇的安装相当不便。另外,上述的通风装置仅具有单一功能,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于装置的多功能需求,故不符合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对流装置,其兼具有遮阳以及室内外空气对流的效果,具有多功能性。
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其包括底座、中空导风框以及百叶窗。底座具有进风口。中空导风框装设于底座上,且具有出风口,其中中空导风框与底座电性连接,且出风口连通进风口。百叶窗装设于中空导风框上,且具有框架以及间隔设置于框架内的多个叶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百叶窗与底座电性连接,且框架覆盖中空导风框以及底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空气对流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马达及感测器。控制模块设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马达设置于底座。感测器,其配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控制模块根据感测器的感测信号调整百叶窗的叶片的角度,或控制模块根据感测器的感测信号调整马达的转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空气对流装置还包括通讯模块及接收器。通讯模块配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以获取远端的环境数据,并对应产生环境信号。接收器配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且耦接通讯模块,以接收环境信号并产生环境驱动信号。控制模块依据环境驱动信号调整马达的转速,或控制模块根据环境驱动信号调整百叶窗的叶片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中空导风框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而百叶窗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侧以及第四侧,且百叶窗的第三侧直接接触中空导风框的第二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的叶片开启时,光线由中空导风框的第一侧入射至百叶窗的第四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的叶片关闭时,于中空导风框的第一侧的第一空气以及百叶窗第四侧的第二空气不互相流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中空导风框启动且百叶窗的叶片开启时,空气由中空导风框的第一侧往百叶窗的第四侧流动。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的设计中,中空导风框与底座电性连接,且中空导风框的出风口连通底座的进风口,即形成一种没有扇叶的空气倍增器,而百叶窗则装设于中空导风框上。如此一来,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除了可通过百叶窗的叶片而达到遮阳的效果外,也可通过百叶窗与中空导风框的搭配而达到室内外空气对流的作用。简言之,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具有多功能、安全性与较美观的优势。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对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B示出为沿图1A中线Ⅰ-Ⅰ’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C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62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