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94429.0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3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年;马向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31/00;E06B5/16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21218 | 代理人: | 黄英华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防火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
背景技术
近几年地下结构在我国发展迅速,众多的地铁、地下综合体相继建成,而地下结构的防火问题却一直是地下结构难以克服的困难。当火灾发生时产生的烟、热不易排除,积聚的热量会使地下结构内的空气温度迅速升高,较早地出现全面燃烧现象。室内温度迅速升高,火灾房间空气的体积急剧膨胀,烟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增高,加上地下结构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少,人们要脱离危险区域更加困难。这些情况对地下结构火灾发生时的救援带来了很大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可以使地下结构发生火灾时内部人员由躲避的空间,并且集中躲避对人员搜救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包括移动门(1)、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夹层墙体(3)、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防火门(6)、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舱内爬梯(11);所述移动门(1)位于整个墙体外侧,用于保护内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背靠夹层墙体(3),夹层墙体(3)上开门洞设置防火门(6),避难舱内人员可通过防火门(6)进入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是由单个舱室拼装起来的,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心部位设置若干个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外围设置有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各个舱室通过舱内爬梯(11)串通。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门(1)优先采用推拉开门方式,选取兼具抗爆性能、抗冲击性能的防火门。
进一步地,所述夹层墙体(3)的结构优先设计为中间层为轻质抗裂混凝土,由中间层向外依次为:高聚物涂层、无机胶MOC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板、防火涂料。
进一步地,所述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的结构与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的结构相同,用于作为救生物资的储备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均优先选择四层结构,由外至内依次为防火层、保温隔热外层、钢板、保温隔热内层。
进一步地,所述防火层材料优先选用薄形钢结构石墨烯防火涂料,保温隔热层优先选用超细玻璃棉,钢板优先选用HY-80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舱内爬梯(11)优先选用表面涂有防火涂料的高强度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结构强度高、连接紧凑,双层蜂巢救生体系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做到快速安置人员,并起到临时避难的作用,配套的救生设备及储存的救生物资给火灾中的救援工作提供了充足时间,能够有效的减少地下结构发生火灾时的人员伤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1-1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为移动门、2为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3为夹层墙体、4为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5为蜂巢状人员避难舱、6为防火门、7为氧气供应系统舱、8为空气净化系统舱、9为内部消防系统舱、10为配电系统舱、11为舱内爬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地下防火救生墙作为地下救生附属建筑,不作为主要承重构件,推拉式移动门1位于整个墙体外侧,保护内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背靠夹层墙体3,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的结构与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的结构相同,主要作为救生物资的储备空间使用。
如图2所示,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是由单个舱室拼装起来的,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内层设置7个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外围设置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10舱,其余舱室均为设备备用舱;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各个舱室通过舱内爬梯11串通,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对应的夹层墙体3上设置有防火门6,避难舱内人员可通过防火门6进入后面的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44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