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型藻类的恒化连续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2212.2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7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郑正;张威振;蒋梦琦;吉喜燕;赵薇;罗兴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36 | 分类号: | C12M1/36;C12M1/34;C12M1/04;C12M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藻类 连续培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型藻类的恒化连续培养装置,包括在两端部相互并联的第一培养器和第二培养器,所述第一培养器设有注入口及溢流口,所述注入口与存储有培养液的储液瓶相连,所述培养液填充满第一培养器和第二培养器后可通过溢流口排出,所述第二培养器通过导气管连接有气泵,经所述气泵泵出的空气进入第二培养器后,在第一培养器和第二培养器所构成的并联回路中形成气液循环流。在气液循环流的作用下,使得培养液以及培养液中的二氧化碳与藻类充分混合,并且及时排除容器内的高密度氧,一方面提高了培养液的利用率,另一方便也增强了藻类的光合作用。同时,在气液循环流的作用下,有效避免了藻类贴壁生长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型藻类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型藻类的恒化连续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微型藻类为自然界中常见生物,广泛应用于科研实验。
恒化连续培养是连续恒定地向培养器中输入新鲜培养液,通过培养液中限制营养盐的作用和培养器的溢流维持培养体积恒定。恒化连续培养通过培养液中单一的限制因素和培养器的溢流的控制,使培养器中藻的生长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而且这一稳态可持续较长时间。根据恒化培养的特点,适合开展藻类生长、代谢、毒理等各方面的实验。而且操作和费用相对简单便宜,是值得推广采用的方法。
目前关于藻类培养技术,无论室内的研究使用,还是室外大规模的养殖,均有大量的关于其装置的研究开发,各有千秋,但仍然存在如下技术缺陷:由于连续培养大部分均为静置培养,容易造成藻类贴壁生长;且容易成团,不利于藻类同营养盐的充分混匀,也不利于常规藻类计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培养液混合均匀的、可有效避免藻类贴壁生长的且有利于光合作用的微型藻类的恒化连续培养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微型藻类的恒化连续培养装置,包括在两端部相互并联的第一培养器和第二培养器,所述第一培养器设有注入口及溢流口,所述注入口与存储有培养液的储液瓶相连,所述培养液填充满第一培养器和第二培养器后可通过溢流口排出,所述第二培养器通过导气管连接有气泵,经所述气泵泵出的空气进入第二培养器后,在第一培养器和第二培养器所构成的并联回路中形成气液循环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培养器为圆柱体培养器,所述第二培养器为连接在圆柱体培养器下方的螺旋管式培养器。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管式培养器的两端为与圆柱体培养器相连的竖管,所述导气管伸入至竖管内并向下折弯使得导气管的管口向下,所述导气管的管口为倒尖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管式培养器的中部包括第一段螺旋管,所述第一段螺旋管置于水缸内,所述水缸内盛放有水且设有水温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管式培养器的中部包括第二段螺旋管,所述第二段螺旋管的旋转通道内布置有若干灯管。
进一步地,所述气泵和导气管之间设有洗气瓶,所述洗气瓶内盛放有浓硫酸或5%的氧化汞。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瓶的顶部设有带内膜的瓶盖且储液瓶的内部与大气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口的顶部与大气相通且由下至上依次放置有拦藻膜和消毒棉球,位于所述拦藻膜和消毒棉球之间连接有出水管以及用于收集培养液的收集槽。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瓶与注入口之间设有恒压泵。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段螺旋管设有藻液采集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22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