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肽类化合物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82783.4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4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淑静;牛赡光;曲永赟;王清海;段春华;刘慇;刘盛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N43/80 | 分类号: | A01N43/8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105 | 代理人: | 韩百翠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肽 化合物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来源杀菌剂,具体的说是一种Dipeptides(二肽)类化合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核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延年益寿等功效。随着核桃的营养与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其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其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核桃炭疽病作为主要病害之一,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时间短、爆发性强的特点,能够引起核桃成熟后期果实大量变黑,大大降低了核桃的产量。目前防治手段主要依靠波尔多液、多福锰锌、退菌特、多菌灵、百菌清等化学合成农药,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也易于带来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微生物来源杀菌剂具有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因此,微生物来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对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式(一)所示的Dipeptides类化合物是由木霉菌发酵产物提取分离而获得(E Garo,CM Starks,PR Jensen,et al.Trichodermamides A and B,cytotoxic modified dipeptides from the marine-derived fungus Trichoderma virens[J].J.Nat.Prod.2003,66,423-426),该文献通过实验证明:Trichodermamides B在体外抗人结肠癌HCT-116的效果显著,IC50为0.32微克/毫升,该文献没有公开Trichodermamides A and B的其他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二肽(Dipeptides)类化合物的新应用。本发明通过实验证明其对核桃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为64μg/mL。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二肽(Dipeptides)类化合物的应用,所述Dipeptides类化合物对核桃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可用于制备农用杀菌剂;所述Dipeptides类化合物的结构如为式(一)所示。
所述农用杀菌剂的剂型可以为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或缓释剂,以式(一)所示化合物为活性成分,加入农业上常用的助剂制备而成。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式(一)所示化合物可由木霉菌经发酵培养、提取分离而获得,其对核桃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为64μg/mL,表明该Dipeptides类化合物对核桃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可以作为具有杀菌作用的新农药成分或先导化合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Dipeptides类化合物可以利用微生物进行规模发酵,具有生产工艺简单,周期短、产品成本低等特点;且只含有碳、氢、氧、氮4种元素,在环境中易于降解,对人畜毒性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明对本发明特征的理解,下面结合一些非限定性的实施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式(一)所示的Dipeptides类化合物,为Dipeptides类已知化合物。式(一)所示的Dipeptides类化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参见文献E Garo,CM Starks,PR Jensen,et al.Trichodermamides A and B,cytotoxic modified dipeptides from the marine-derived fungus Trichoderma virens[J].J.Nat.Prod.2003,66,423-426中的记载进行。
实施例2:抑菌活性试验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式(一)所示化合物对核桃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的抑菌活性(《从天然产物到新农药创制-原理方法》,吴文君,2006,化学工业出版社)。
1)菌悬液的制备
将供试真菌核桃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接种于PDA培养基表面,于28℃培养72h后,吸取2mL无菌0.85%NaCl溶液(含0.25%吐温-20)洗涤培养物,并用玻璃刮刀将菌落轻轻刮下。吸取适量菌悬液于无菌试管中,调至0.5麦氏比浊(相当于1.5×108CFU/mL)备用。
2)样品的配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27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