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蝎子立体高产养殖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85114.5 | 申请日: | 201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6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皓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皓屹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蝎子 立体 高产 养殖 技术 | ||
1.一种蝎子立体高产养殖技术,特征是包括蝎子养殖方式、蝎子的饲养管理、蝎子的分离饲养和蝎子的病害、敌害及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蝎子立体高产养殖技术,其特征是所述蝎子养殖方式采用池养法,在室内或室外(室外要搭棚盖,以防雨水)用砖砌池,规格视引种蝎苗的数量多少而定,一般为560条成龄蝎,需建1立方米的空间;普遍的建池尺寸为:高0.5~1米,宽1~1.5米,长度可因地制宜确定;砌好池后,池内壁不必用灰浆抹,以保持池面粗糙,利于蝎子在内攀附、爬动、栖息;池外壁可用少量灰浆堵塞砖缝,防止蝎子从缝隙中外逃;池面内侧近顶中处,在涂抹的灰浆干结之前,可镶嵌光滑材料,防蝎从顶口处外逃;光滑材料可用玻璃、塑料膜等;蝎池可建成数层的立体结构,一般用近地面的1~2层饲养蝎的饵料(土鳖虫或黄粉虫等);蝎池每层间应有20~30厘米间距,供操作管理用;池内中央用砖、石片或瓦片垒成供蝎栖息的假山,并留出足够的缝隙供蝎栖息;假山周围离池壁应有大约15厘米的间距,以防止蝎借助假山逃跑;本方法模拟自然环境的方式解决温度、湿度和饲料的问题,有效提高蝎子养殖成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蝎子立体高产养殖技术,其特征是所述蝎子的饲养管理有:1、饲养密度:为了减少蝎子间的相互干扰,蝎子的饲养密度必须适宜;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每平方米蝎池合适的饲养密度为:2--3龄蝎10000只左右,4--5龄蝎6000只左右,6龄蝎4000只左右,成蝎2000只左右,孕种蝎500只左右;人工饲养蝎子的密度过大时,容易出现蝎子集结成团,积压受伤等现象,严重时会激化种内竞争,引起蝎子相互残杀;所以,应尽量缩小饲养密度;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扩大养殖面积,增加蝎池数量;第二,提高空间利用率,适当增高度;2、食料投喂:家庭小规模养殖蝎子其主要食料是喂鲜活的黄粉虫;大蝎子喂大黄粉虫,小蝎子喂小黄粉虫,一般每日可按5~7条蝎子吃一条黄粉虫来计算投食量;投食时将黄粉虫励在小塑盘中,再将小盘放在蝎子经常活动寻食的场地上;也可多喂一点食料,以免蝎子争食凶斗造成残害;3、供水:用吸足水的海棉块放在小塑料盘中,再将小盘放在蝎子经常活动的场地上,最好是每天的下午6点钟洗换一次海棉和小盘,以免水质变坏,造成污染引起蝎病的发生;蝎子除从海棉块内吸收水分以外,还可以从泥土里吸取一部份水分;根据这个特性人工养蝎在做好海棉体供水的同时,还应每隔3~5天在上午8点钟时,用喷壶均匀地往蝎子经常活动的场地周围喷洒清洁的可饮用水,达到泥土湿润但不积水为好,以满足蝎子对水分的需要;4、孕蝎的饲养管理:如发现母蝎腹部肥胖,而且透过膜壁可见到腹内有白色大米粒状的胚胎,说明此孕蝎快要产仔了;温度偏低会延长孕期,而且可能导致难产,死胎率也高,所以温度对孕蝎是十分重要的;对这样临产仔母蝎应及时地挑出来单独放在产房内;做产房的容器采用玻璃罐头瓶或塑料瓶均可;出生后的幼蝎在7~10天内可以不吃食物,靠卵黄供应营养照样生长;4~6天开始第一次蜕皮,蜕皮后呈棕黄色,称为二龄蝎;刚蜕皮的仔蝎明显增大,在母蝎周围活动,母蝎乘仔蝎离开自身的机会,用尾刺将自己背上仔蝎蜕下的皮开掉;待清理干净后,仔蝎又重新爬到母蝎背上由母蝎继续背负;再过4~5天后,仔蝎离开母背而独立生活,仔蝎在母背上约十天左右;在这期间母蝎很少活动,也不外出寻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仔蝎,寻找安全环境;在这期间如若母蝎受惊,母蝎就会将仔蝎抛弃或吃掉而逃走;5、仔蝎的饲养管理:产后约十天的仔蝎,也就是从母蝎背上爬下来能独立生活的仔蝎,应及时与母蝎分开饲养;因为母蝎经过妊娠、分娩及背仔后,体力消耗甚大;尤其在分娩和背仔期间,多数母蝎不吃食、不饮水;当仔蝎爬下母背完成其背仔抚养仔蝎任务后就进入一个盛食期;如投食不及时或不足,有的母蝎就有可能残食仔蝎,所以及时将母蝎分开饲养也是保护仔蝎不遭母蝎侵害,提高仔蝎成活率的关键;母仔分离可将母蝎从瓶内挑出,然后母蝎、仔蝎分别放入母蝎、仔蝎饲养池或盆内分别单独饲养;仔蝎离开母体以后也进入盛食期,昼夜捕食,这时必须投入足量的小黄粉虫(如1~2龄的小黄粉虫),以满足仔蝎的需要;但在蜕皮时食欲减退,每次蜕皮的前后2~4天不进食;产后的母蝎与仔蝎分开饲养后,要及时投入雄蝎,以保证与母蝎交尾;待母蝎交尾怀孕后再将雄蝎挑出来单独饲养;6、蝎子的蜕皮:蜕皮是蝎子生长发育的标志,是个体发育过程种的一个必要步骤;蝎子必须蜕去旧皮方能增长躯体;蝎子一生共蜕皮6次;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蝎子个体的差异,除第一次在母蝎背上蜕皮时间大致相同外,以后几次蜕皮所需的时间差异较大;蜕皮前一周的蝎子处于半休眠状态,活动量减少,皮肤粗糙,体节明显,前腹部肥大;有的前腹部紧贴地面,时有摩擦;小蝎通过各种生理机制的调节,柔软的新皮在旧皮下生成;由于蝎子在蜕皮前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体压增高,在蜕皮激素的作用下,旧皮从头部裂开,先脱出头胸部,附肢折叠于腹面;蜕皮新蜕出的部分不断的扭曲、蠕动着,以此为动力,从头部至尾部依次蜕出;整个蜕皮过程历时3个小时左右;蝎子蜕皮后,可以明显看到蝎体增大;刚蜕皮的蝎子身体柔软,有光泽,体色淡黄,肌肉娇嫩;几天后,体色加重,活动能力迅速恢复,体重迅速增加;蝎子蜕皮需要一定的蜕皮条件:1、有充足的营养和体力;2、温度和湿度等生态环境要适宜;3、场所要安静、隐蔽;刚蜕皮后的蝎子食欲比较旺盛,因此蜕皮前后应将所有的蝎子喂足喂饱;7、蝎子的交配:无冬眠条件下,正常发育的蝎子8个月左右趋于成熟,在适宜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配;1只雄蝎短时间内能和两只雌蝎进行交配,特别强壮的雄蝎最多只能连续和3只雌蝎进行交配;雄蝎交配后,要待3个月后才可能再次和雌蝎进行交配;雌蝎交配受精后,精子可能在精囊内长期储存,因而蝎子交配一次可终生繁殖,但繁殖率逐年下降;蝎子交配期的管理,关键在于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使雄蝎和雌蝎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顺利完成交配;这些条件是:1、温度在28℃~39℃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温度越高交配成功率就越高;2、避免强光照射;强光会使蝎子交配过程延长或中断,光线微弱会诱发其交配;3、蝎子怕风,无风和微风的天气有利于蝎子的交配,4、地面平坦、坚实,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有利于固定精夹,能保证蝎子交配顺利完成;5、蝎子胆小,怕惊扰,应为其创造隐蔽、安静的交配环境;8、蝎子的产仔:蝎子为卵胎生;在无冬眠条件下,受精卵在雌蝎体内40天左右便可完成胚胎发育;孕蝎在临产前几天,由于生殖孔收缩而产生阵痛,因而表现不安、少食或停食,不爱活动,只是夜间缓慢外出寻找产仔场所;临产时,雌蝎第1、2对步足相抱,节状器下垂,第3、4对步足支撑地面,前腹部向前倾斜,触肢前伸且下垂,后腹部向上弯曲,背纹较为明显;(1)隔离临产的孕蝎;产期孕蝎严禁混养,原因是:第一,刚产下的仔蝎受到其它蝎子的干扰,就难以爬上仔蝎背上,爬不上母蝎背的仔蝎不能成活;第二,刚产仔的雌蝎受到其它蝎子的干扰,会烦躁不安,来回爬动,摔掉背上的仔蝎,从而降低仔蝎的成活率;第三,存活的幼蝎有被其它蝎子咬伤、吃掉的危险;所以,应为孕蝎设置合理的产房;(2)产房;常见的产房有土坯产房,水泥板产房,木板巢格产房和罐头瓶产房;土坯产房和水泥板产房占面积小,有一定的吸湿能力,可保证蝎子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但由于各产房相通,容易产生“串房”现象,较难控制相互干扰;而木板巢格产房和罐头瓶产房则能克服孕蝎相互干扰的问题;孕蝎在这两种产房内有安静的环境,可以顺利产仔;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孕蝎的成活率,但木板巢格产房的制作比较麻烦,因此,最好采用罐头瓶产房;将准备好的无污染的细土装进瓶内约1厘米深夯实,投入4~6只饲料虫供次些产仔其间食用;(3)蝎子的产仔;当孕蝎有了临产征兆时,就把它放入产房中待产,每个产房中方入一只孕蝎为宜;蝎子产仔时步足歪曲支撑地面,前腹部高高隆起,生殖孔张开,产出一个个米粒状的椭形小白团,这就是仔蝎;孕蝎每产4--5只子蝎需休息片刻;平均一胎产25只左右,少则10只,多则30~40只,个别也有一胎产60只以上的;初生仔蝎全身细嫩,体色乳白,几天后体色加重;5天左右在母蝎背上第一次蜕皮,而后变为淡褐色,10天后便可离开母蝎背独立生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皓屹,未经王皓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511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