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平井段间交错驱替和渗吸驱油的致密油能量补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7777.2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0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樊建明;李忠兴;屈雪峰;刘丽丽;王冲;成良丙;薛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4 | 分类号: | E21B43/14;E21B43/26;E21B43/30;E21B43/20;E21B43/12 |
代理公司: | 61108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吴倩倩<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致密 水平井 能量补充 侧向 补充能量 人工裂缝 水平井段 注水井 同排 小段 小井 油藏 采油 分段 注水 交错 淡化 分类 部署 开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平井段间交错驱替和渗吸驱油的致密油能量补充方法,选取储层并进行分类,将储层分为Ⅰ、Ⅱ、Ⅲ级,并且按照Ⅰ、Ⅱ、Ⅲ级储层依次进行水平井的部署和开采,该发明提出一种淡化注水井和采油井井别、小井距、小段间距的分段侧向驱替和渗吸驱油相结合的致密油水平井同排连片隔井快速注水补充能量的新方法,解决了人工裂缝之间无法有效提升压力的难题,克服了目前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能量补充难的问题,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渗吸驱油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领域,特别涉及致密油水平井开发能量补充的方法,是一种致密油降递减、提累产的提高开发效益的开发方式。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石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优质石油资源的逐渐匮乏,致密油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课题,截止2016年底,低渗-致密石油资源量达到4495×108t,占全球石油总资源量的48%。目前水平井+体积压裂自然能量是开发该类油藏的一种常用方式。但无论是国外高压致密油藏(地层压力系数介于1.2-1.5),还是国内低压致密油藏(地层压力系数介于0.6-0.8),规模开发试验中都存在的难题是:水平井初期产量较高,但由于没有能量补充,导致水平井产量递减速度快、采收率低,一般3年内产量递减达85%;开发评价期末自然能量采收率仅5%左右。油价处于高位时,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中、低油价下要获得规模效益开发难度很大。
经过近年致密油的开发实践,油田开发工作者形成的共识是采用补充能量开发致密油,实现降低递减和长期稳产的目标,但是如何补充能量,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方式。前期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主要探索了两种致密油能量补充的方式:
第一,传统的采用直井注水(点状注水)较远距离驱替,水平井线状采油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满足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开发有效能量补充的要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能量补充方法是固定注水井和采油井的井别,采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方式,通过优化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的井排距,同时开展主向和侧向驱替,矿场实践已经表明主向的渗流速度是侧向渗流速度的3倍,面临的难题是致密油水平井体积压裂规模较大,缝网比较复杂,物性又差,如果井排距大了,不容易见效,井排距小了,又容易见水;二是致密油水平井开发为了提高水平井初期产量,一般设计水平井水平段较长,采用直井注水时,注水井井数比例小的话,整个注采井网系统的压力保持水平较低,见效很困难,注水井井数的比例较高,又容易见水,经济效益评价较差;三是采用传统的定向井较远距离注水驱替的方式时,由于水平井人工裂缝对注水井水线的屏蔽作用,人工裂缝之间的区域处于准自然能量开发状态,水驱难以波及到,压力保持水平难以提高。总体上存在的问题是:主向容易见水和人工裂缝之间压力难以提升。
第二,水平井本井笼统注水、本井采油的方式。水平井本井笼统注水、本井采油的方式主要采用人工裂缝正对式自然能量开发井网,由于致密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每段人工裂缝的展布形态和导流能力有差异,水平井笼统注水时,注入水优先沿着高渗人工裂缝段注入,导致水平井整体上提升压力难度较大;反而由于个别人工裂缝段的注入水量过大,其他人工裂缝段注入水量过小或者没有实现注入,局部压差较大,容易造成相邻水平井的裂缝性水淹;前期的水平井笼统注水补充能量开发试验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同时水平井的吸水剖面也显示水平井每段人工裂缝的吸水能力差异较大。采用水平井笼统注水前期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提高单井日产油和累产油的幅度不大,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总体上这种能量补充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注水能量补充水平井与相邻水平井、或者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不同水平段之间容易形成压差过大,相邻水平井容易发生裂缝性水淹,降低了水驱的利用效率;二是不能保证每段人工裂缝之间都能实现有效能量补充,降低了渗吸驱油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77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羟肟酸型蒙脱土离子印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燃气轮机的喷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