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毫米波雷达探测能力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6331.0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1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顾翔;周大卫;田海燕;张学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毫米波 雷达 探测 能力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用毫米波雷达探测能力测试系统,包括:第一滑轨机构、第二滑轨机构和控制器;第一滑轨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第一导向柱、第一固定装置、雷达反射器和第一驱动电机;第二滑轨机构包括第二导向柱和第二固定装置;控制器用于向第一驱动电机发送第一驱动指令,以使第一滑轨带动雷达反射器由第一初始位置向靠近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方向上按照预设运动速度运动;接收检测到雷达反射器时发送的检出信号;确定接收到检出信号时雷达反射器的位置,获取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的编号;用编号标记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确定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能力是否合格。本发明技术方案用以测试车用毫米波雷达对汽车两侧及后方物体的探测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雷达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毫米波雷达探测能力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汽车通行量越来越大,交通事故越来越严重,汽车行驶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基础上,能够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简称ADAS)备受车主的喜爱。
ADAS是利用安装于汽车上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在第一时间收集车内外的环境数据,进行静、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等技术上的处理,从而能够让驾驶者在最快的时间察觉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引起注意和提高安全性的主动安全技术。具体地,ADAS通过主动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简称ACC)、自动制动(Autonomous EmergencyBraking,简称AEB)、盲区检测(Blind Spot Detection,简称BSD)和变道辅助(Lane ChangeAssist,简称LCA)等系统相互配合来实现相应的主动安全功能。
目前,这些系统在实现环境数据监测时均要使用到车用毫米波雷达。如在AEB系统和LCA系统中,均是利用安装于汽车尾部左右角的车用毫米波雷达来获取汽车两侧及后方物体的运动信息,然后结合当前汽车状态进行判断,让驾驶员掌握最佳的变道时机,防止后方碰撞以及由变道引发的交通事故。因此,车用毫米波雷达对汽车两侧及后方物体探测能力好坏直接影响到ADAS的变道辅助功能和盲区检测功能。与之对应的是,现在还没有一种测试车用毫米波雷达对汽车两侧及后方物体探测能力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用毫米波雷达探测能力测试系统,用以测试车用毫米波雷达对汽车两侧及后方物体的探测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用毫米波雷达探测能力测试系统,包括:第一滑轨机构、第二滑轨机构和控制器;所述第一滑轨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第一导向柱、第一固定装置、雷达反射器和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滑轨机构包括第二导向柱和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一滑轨沿所述第一导向柱设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雷达反射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滑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柱和所述第一导向柱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柱上,所述第二固定装置用于将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固定在距离所述第一滑轨预设垂直距离差处,所述预设垂直距离差与探测汽车两侧及后方物体的车用毫米波雷达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差相同,所述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向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发送第一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一滑轨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带动下带动所述雷达反射器由第一初始位置向靠近所述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方向上按照预设运动速度运动,所述预设运动速度由所述第一驱动指令确定;
接收所述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检测到所述雷达反射器时发送的检出信号;
确定接收到所述检出信号时所述雷达反射器的位置,并获取所述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的编号;
用所述编号标记所述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并根据所述位置确定所述被检测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能力是否合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63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