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风机和光伏发电的直流微电网数字物理仿真平台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1251.3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30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胡瑛俊;徐韬;姚力;沈建良;吕几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50/06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机 发电 直流 电网 数字 物理 仿真 平台 方法 | ||
1.一种直流微电网的数字物理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直流微电网由微电源、接口装置和负荷三部分组成;其中微电源包括直流发电形式的光伏发电、交流发电形式的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储能装置,负责为直流微电网提供电能;接口装置是指各微电源接入直流微电网时必需的转换设备,为微电源接入直流微电网在电压电能匹配上提供了保证;其中,光伏发电系统通过Boost变换器与直流母线相连;储能设备经Boost-Buck双向换流器接入直流微电网,实现充放电功能,平衡功率的流动,稳定直流母线电压;AC/DC换流器将风力发电系统发出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汇入直流母线;最后直流母线通过DC/AC接口并入交流主电网,实现直流微电网的并网运行;直流微电网的负荷类型包括直流负荷和交流负荷;
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阵列,光伏最大功率控制以及光伏阵列与直流微电网的接口电路;光伏电池利用光伏效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是光伏发电系统中实现光伏特性最基本的单元;光伏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受光照强度和电池温度的影响很大,导致系统工作点不确定,从而使系统效率降低;此外,串联电阻对光伏电池的输出也有影响;为此,光伏电池必须实现MPPT,以便其在任何条件下不断获得最大功率输出;扰动观察法具有结构简单,测量参数少,易于实现的优点,因此采用扰动观察法实现光伏阵列的MPPT控制;扰动观察法是扰动光伏电池的端口电压,并根据公式P=V*I计算扰动前后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将扰动后的输出功率同扰动前的输出功率进行比较;
Boost电路是指平均直流输出电压高于直流输入电压的变换电路;Boost电路在电路结构上容易实现,控制比较简单,通过改变功率开关管的占空比,就可调节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比值;Boost电路和光伏MPPT控制结合,可以很容易实现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的控制;Boost电路两侧的传输功率相同,因此将Boost电路右侧的负荷R等效成左侧的;通过扰动观察法不断调整晶闸管的占空比,就可不断改变等效负荷值,进而追踪到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对应的电压值;
蓄电池模型可等效为一个受控电压源与一个定值电阻串联;蓄电池的输出电压不仅与电流有关还与蓄电池SOC状态有关,其具有非线性特性;对蓄电池的接口采用双PI环控制,将直流母线电压测量值与给定值比较,得到电压环的控制输入量,通过控制器产生电流控制环的输入参考值;然后经控制器后,经产生触发脉冲;
风力机是风力发电系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的作用就是截获流动空气所具有的动能,并将其中一部分风能转换机械能,且以转组形式输出到发电机;它决定了整个风力发电系统装置有效功率的输出;
风力机的机械输出转矩与风速的关系:
Tm=0.5ρπr3V2Cp(λ,β)/β
ρ为空气密度;r为风力机转子半径;β为桨叶的桨距角;Cp为与桨距角β和叶尖速比λ有关的功率系数;叶尖速比其中ω为风力机转子的转速;
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J是机组的等效传动惯量;Bm是传动粘滞系数;Te为电磁转矩;ωg为发电机转子的转速;且ωg=ω;
采用永磁发电机作为风力发电机,需要具有一定攻角和速度的风力作用在风力机的桨叶上,该风力产生旋转力矩带动风力机的桨叶旋转,风能转化为机械能;永磁同步发电机与风力机同轴相连,故此时永磁同步发电机也被带动起来,发出幅值和频率都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的交流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永磁同步机发出的交流电经过背靠背双PWM变流器转化成与幅值、频率符合要求的三相交流电,再经升压变压器接入公共联结点;
仿真方法包括:
步骤1,在LabVIEW和StarSim仿真开发平台中分别编写上位机Host程序、下位机RT程序,选用LabVIEW自带的功率计算元件进行计算;
步骤2,设置光伏发电系统的温度、光照强度、最大功率及其对应的电压值;设置储能系统的初始荷电、蓄标称电压及额定容量;设置风机系统的额定机械输出功率、风速及额定直流电压;
步骤3,运行RT程序,数字仿真模型与外部物理接口在PXI上进行部署;
步骤4,运行Host程序,发出控制指令;
步骤5,数据流传输到下位机,CPU、FPGA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
步骤6,计算结果返回上位机,在Host主界面进行显示;或者通过PXI外部模块输出至接线盒,在示波器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125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