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杂山地下垫面大风的模拟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8312.2 | 申请日: | 2017-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0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申元;马仪;王科;徐肖伟;张其林;潘浩;杨明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W1/10 | 分类号: | G01W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杂 山地 下垫面 大风 模拟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山地下垫面大风的模拟方法及装置,采用WRF模式模拟和大涡模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将复杂下垫面随时间演变的地表特征参数引入中尺度天气预报系统WRF,结合观测数据进一步同化和订正,再进行降尺度处理,输出高精度时空分辨率的风场。再利用大涡模拟方法,将复杂下垫面地表数据输入大涡模式,以高分辨率的风场作为初始场进行模拟,给出概念模型。将WRF模式模拟和大涡模式模拟的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建立风场精细化预测系统。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及装置,数据获取更加可靠,可以实现复杂山地地貌近地层风的精准预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及装置适用于有地形影响下、复杂下垫面、中、大尺度近地层和高层风的模拟和统计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的模拟和统计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杂山地下垫面大风的模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风害是造成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防风工作一直受电网运行部门重视。研究电网风害的首要前提是对近地层风的精准预报。然而近地层风速受地形、地表状况、植被覆盖、近地层大气中的湍流以及近地层大气和混合层、残留层、稳定边界层之间夹卷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其风速具有较强的波动性、瞬变性和间歇性特点,其时间尺度可以到分钟甚至秒的量级,在短时间内可以发生剧烈的风速风向变化;此外,不同地形、不同下垫面和不同季节对近地层大气的热动力作用有显著的差异,使得近地层风速具有较强的局地性和短时间尺度特点,常产生局地风和阵风。
近地层是大气边界层的最下层,其上界离地面约几十米至一百米。对近地层影响最直接的是下垫面。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即大气圈。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山地、地质、土壤、河流和植被等。下垫面的性质和形状,对大气的热量、水分、干洁度和运动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在气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对近地层风速的预报的方法包括两类,一种是基于气象台历史常规观测资料的统计方法,即运用气象台站10m高度处一天4次或24次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风速预报。但是,其对历史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样本个数以及时效性较差,很难准确预测未来时刻的大风风速,从而导致预测水平的降低,因此该方法不适合用于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风场风灾预测和评估。第二种是基于测风塔观测资料对风场进行预报,即运用测风塔至少一年以上的测风数据进行风场预测。建立测风塔对风场进行预报需要对不同高度处的风速进行测量,且由于复杂下垫面的影响,需布局多个观测点进行多处风速监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很难通过高密度布塔测风来进行区域风场预报和监测。因此测风塔监测一般仅用于风电场尺度的风场预测和评估。
由以上可见,上述方法并不能适用于复杂山地环境,且预报方法中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时效性很难保证,观测数据的获取也较难,无法实现实时模拟,使模拟结果不准确,进而导致对近地层风的预报结果不精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山地下垫面大风的模拟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模拟方法无法实现实时模拟,使模拟结果不准确,进而导致对近地层风的预报结果不精准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杂山地下垫面大风的模拟方法,该方法包括:
建立高分辨率地表数据集,根据所述高分辨率地表数据集确定下边界参数;
根据所述下边界参数,确定下垫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和热力学粗糙度参数;
获取观测数据;以及,根据所述观测数据、高分辨率地表数据集、下边界参数、下垫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和热力学粗糙度参数,利用WRF模式进行风场模拟,建立WRF模拟预报系统;其中,所述观测数据包括:观测风场、气象数据和地理数据;
根据所述观测数据、高分辨率地表数据集、下边界参数、下垫面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和热力学粗糙度参数,利用大涡模式进行湍流模拟,建立大涡模拟预报系统;
根据所述WRF模拟预报系统和大涡模拟预报系统,建立风场精细化预测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83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