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交往频度和交往指数的用户交往圈关系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85955.1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2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胡东;牛桂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坦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G06Q50/00 |
代理公司: |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32346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11135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交往 频度 指数 用户 关系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交往频度和交往指数的用户交往圈关系识别方法,属于运营商社交圈口碑与家庭套餐推荐营销的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计算两两用户间的交往频度、交往指数;根据交往频度、交往指数及联系时段偏好建立用户对应的交往圈模型,该交往圈模型包括工作圈模型、生活圈模型和综合圈模型;基于用户对应的交往圈信息建立用户社交网络模型;基于用户生活圈模型构建家庭关系模型;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单客户群发式营销针对性较差,成本回报率较低,且容易造成用户投诉的问题,本发明方法通过对用户社交网络关系、家庭关系识别归类,营销成功率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营商社交圈口碑与家庭套餐推荐营销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交往频度和交往指数的用户交往圈关系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单客户大规模群发营销方式已很难吸引用户,营销成本回报率较低,而且很容易引起用户投诉。
现有技术中,由于主要面向单客户营销推荐,在营销推荐过程中存在如下缺陷:
一、单客户群发式营销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引发用户投诉。
二、对客户群体特征不了解,不能抓住群体兴趣点。
三、不了解家庭构成,家庭套餐无法针对性推荐。
四、对异网营销没有合适的切入点。
总之,现有的单客户群发式营销针对性较差,成本回报率较低,且容易造成用户投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传统的单客户大规模群发营销方式已很难吸引用户,营销成本回报率较低,而且很容易引起用户投诉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交往频度和交往指数的用户交往圈关系识别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交往频度和交往指数的用户交往圈关系识别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交往频度和交往指数的用户交往圈关系
A:计算两两用户间的交往频度、交往指数;
B:根据交往频度、交往指数及联系时段偏好建立用户对应的交往圈模型,该交往
圈模型包括工作圈模型、生活圈模型和综合圈模型;
C:基于用户对应的交往圈信息建立用户社交网络模型;
D:基于用户生活圈模型构建家庭关系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
计算用户的交往频度,交往频度=(权重1*用户本月有通话/短信/彩信日数+权重2*用户本月有通话/短信/彩信周数+权重3*用户本月有通话/短信/彩信旬数)/本月天数,一旬=10天;所述权重1、权重2和权重3通过自定义设置;
基于用户的交往频度,计算用户的工作圈交往指数、生活圈交往指数和综合圈交往指数。
进一步地,基于用户的交往频度,计算用户的工作圈交往指数、生活圈交往指数和综合圈交往指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整理用户的语音话单、短彩信话单,分别计算用户工作时段、生活时段和不区分时段的通话次数、通话时长、短信/彩信通话次数;
用户的工作圈交往指数=系数1*用户的交往频度+系数2*用户工作时段的通话次数+系数3*用户工作时段的通话时长+系数4*用户工作时段的短信通话次数+系数5*用户工作时段的彩信通话次数;
用户的生活圈交往指数=系数1*用户的交往频度+系数2*用户生活时段的通话次数+系数3*用户生活时段的通话时长+系数4*用户生活时段的短信通话次数+系数5*用户生活时段的彩信通话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坦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坦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859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