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碎石循环水筛洗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51079.0 | 申请日: | 201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8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高平原;张庆良;赵敬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3/02 | 分类号: | B08B3/02;B08B3/14;B07B1/28;B01D2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新天方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104 | 代理人: | 张强 |
地址: | 300456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碎石 循环 筛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碎石循环水筛洗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建筑施工领域,混凝土是一种几乎所有建筑都要用到的基本材料,混凝土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所用的碎石需要经过筛洗,洗去碎石中的石粉及泥土才可使用,以往碎石的筛洗方式为振动筛干洗,由于碎石中石粉及泥土量较多,洗石时造成很大扬尘,污染环境,并且清洗不够彻底,对混凝土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碎石循环水筛洗系统。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碎石循环水筛洗系统,包括蓄水池、水泵、振动筛、集水沟A、第一沉淀池、集水沟B、第二沉淀池和集水沟C,所述水泵与蓄水池连接,水泵的出口设有若干喷嘴,所述喷嘴位于振动筛上方,所述集水沟A设于振动筛下方,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入口与集水沟A的末端连接,第一沉淀池的出口与集水沟B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入口与集水沟B的末端连接,第二沉淀池的出口与集水沟C的前端连接,所述蓄水池与集水沟C的末端连接,所述集水沟A底部设有石板,所述石板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凸条。
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连接有泥浆泵。
所述第一沉淀池周围设有挡水坎。
所述水泵的数量为两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水洗代替振动干洗,对碎石的清洗彻底,消除了因碎石清洗不彻底而对混凝土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洗下的石粉随水流走,杜绝了扬尘,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污水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向外界排放,保护了环境;泥浆泵可将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中沉积的泥浆抽出;第一沉淀池周围的挡水坎可增加第一沉淀池的容量,使流过的污水经过充分沉淀,提高循环水的利用,石板上的凸条可将污水中的重量较大的大块颗粒初步阻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石板示意图
图中:1-蓄水池;2-水泵;3-喷嘴;4-振动筛;5-集水沟A;6-第一沉淀池;7-集水沟B;8-第二沉淀池;9-集水沟C;10-石板;11-凸条;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碎石循环水筛洗系统,包括蓄水池1、水泵2、振动筛4、集水沟A5、第一沉淀池6、集水沟B7、第二沉淀池8和集水沟C9,所述水泵2与蓄水池1连接,水泵2的出口设有若干喷嘴3,所述喷嘴3位于振动筛4上方,所述集水沟A5设于振动筛4下方,所述第一沉淀池6的入口与集水沟A5的末端连接,第一沉淀池6的出口与集水沟B7的前端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8的入口与集水沟B7的末端连接,第二沉淀池8的出口与集水沟C9的前端连接,所述蓄水池1与集水沟C9的末端连接,所述集水沟A5底部设有石板10,所述石板10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凸条11。
所述第一沉淀池6和第二沉淀池8连接有泥浆泵。
所述第一沉淀池6周围设有挡水坎。
所述水泵2的数量为两个。
工作时,水泵2将蓄水池1中的清水抽出,经喷嘴3喷淋到振动筛4上,振动筛4振动的同时被水冲洗,振动筛4上的碎石中的石粉及泥土被筛洗,振动筛4上流下的污水经过集水沟A5进入第一沉淀池6,污水经第一沉淀池6初步沉淀后,经集水沟B7流入第二沉淀池8,第二沉淀池8沉淀处理后的清水经集水沟C9流入蓄水池1,循环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将集水沟A5中的石板10取出清洗,泥浆泵将第一沉淀池6和第二沉淀池8中沉积的泥浆抽出。
上面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10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蓝牙耳机(H‑11)
- 下一篇:蓝牙耳机(H‑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