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字控制的血压自动测量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6747.0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41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风;许金林;谭海波;李皙茹;吕波;程龙乐;元沐南;潘婉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225 | 分类号: | A61B5/0225 |
代理公司: | 合肥初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71 | 代理人: | 谢永 |
地址: | 230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字控制 血压 自动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血压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血压自动测量装置及方法。该测量装置包括:容积脉搏波采集模块,其用于采集测量对象的容积脉搏波,并对所采集的容积脉搏波进行处理以获取光电容积脉搏波;血压采集模块,其用于定时采集测量对象的血压信息,并对所采集的血压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取血压数字信号;以及处理模块,其包括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对血压数字信号接收并处理后发送给第二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提取出光电容积脉搏波的多个特征点并将该多个特征点与血压数字信号共同进行拟合运算处理以建立血压参数测量模型。该测量方法通过上述测量装置实现。本发明较佳地实现了对血压的自动、连续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压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血压自动测量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由心脏搏动推进血液循环而使得血液对血管壁所形成的压力,就是通常说的血压,血压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机能的重要生理参数。血压的自动连续测量在医学上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如在临床医学上对危重病人和手术中的重症患者都需要进行血压的连续监控,从而使得一旦病人出现意外医护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
现有主要利用血压计或脉搏波传导时间测量血压,但该两种血压测量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针对利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方式而言,所测量的血压参数因血管壁弹性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能达到连续测量的目的。针对利用脉搏波传导时间测量血压的方式而言,现有通常是通过两个脉搏波传感器对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同时测量,识别双路波形同一特征点的时间差,获取脉搏波传导时间,从而建立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血压测量模型,但是该测量模型及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且长时间测量时测量模型会失效进而模型的系数需要重新拟合,因此也不适用于连续自动的血压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控制的血压自动测量装置,其能够较佳地实现血压的自动、连续测量。
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数字控制的血压自动测量装置,其包括:
容积脉搏波采集模块,其用于采集测量对象的容积脉搏波,并对所采集的容积脉搏波进行处理以获取光电容积脉搏波;
血压采集模块,其用于定时采集测量对象的血压信息,并对所采集的血压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取血压数字信号;以及
处理模块,其包括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第二处理单元用于提取出光电容积脉搏波的多个特征点并建立血压参数测量模型,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对血压数字信号接收并处理后发送给第二处理单元从而对血压参数测量模型进行定时校正。
本发明中,能够通过容积脉搏波采集模块对测量对象的容积脉搏波进行采样、处理,从而得到数字信号形式的光电容积脉搏波并发送给第二处理单元;之后第二处理单元能够提取出光电容积脉搏波的多个特征点并对该多个特征点进行拟合计算,从而建立血压参数测量模型。也就是说,本发明中,一旦血压参数测量模型建立完毕,即可较佳地根据采集到的容积脉搏波获取采集对象的血压,从而较佳地实现了血压的自动测量。
本发明中,第二处理单元能够采用现有的阈值法对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进行分析,从而提取出主波、潮波、重搏波峰、重搏波谷和波谷等多个特征点。
本发明中,第二处理单元能够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对所述多个特征点进行拟合计算,该拟合计算的方法为现有方法,具体为:将所述多个特征点与脉搏波上升期(收缩期)和脉搏波下降期(舒张期)以及图形面积代表的血流变化量进行联立,从而建立血压参数测量模型。
另外,也是尤为重要的是,本发明的血压采集模块能够定时的对测量对象进行血压测量,且通过第一处理单元能够对血压采集模块处返回的数据进行解析,从而能够定时获取测量对象的血压参数(如平均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并发送给第二处理单元;之后第二处理单元能够将第一处理单元处上传的血压参数自动与上述的多个特征点进行拟合,从而较佳地实现了对血压参数测量模型的校正;通过该种设计,能够较佳地保证血压参数测量模型的实时准确性,从而较佳地实现了对血压的自动、连续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67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CB设计中检查并设定约束值的方法
- 下一篇:汽车白车身早期正向开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