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立体3维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25145.7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02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陈釉镛;李秉州;许承郁;张珠训;李源植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305 | 分类号: | H04N13/3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立体 显示器 | ||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其中通过使用柱状透镜构成多视图结构的自动立体三维(或3D)显示器。本公开内容提供了一种自动立体3D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和设置在每个像素处的开口区域;和透镜膜,所述透镜膜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上并且包括多个柱状透镜,所述柱状透镜具有倾斜轴并且沿横向方向连续排列,其中所述开口区域包括:至少两个子开口区域;设置在两个子开口区域之间的中心黑条带;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开口区域的左侧和右侧处的侧部黑条带。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其中通过使用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构成多视图结构(下文称为“柱状透镜型”)的自动立体三维(或3D)显示器。特别是,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呈现出其中不管制造工艺的公差如何,视图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异都是均匀的高质量3D图像的柱状透镜型自动立体3D显示器。
背景技术
由于立体图像显示技术的发展,立体图像再现技术应用于诸如电视或监视器之类的显示装置,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欣赏立体图像。立体图像显示器可定义为人工再现3D图像的系统。
人在视觉上感受到立体感的原因是因为由于眼睛在水平方向上分离65mm的事实导致的双眼像差。当人眼观察事物时,由于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的每一个从稍微不同的角度观看,分别看到不同的图像。当这两个图像通过视网膜发送到大脑时,大脑通过精确组合这两个图像能够识别到立体图像。
自动立体3D显示器通过根据双眼像差的机理在二维显示器中显示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两者并将它们分别发送到左眼和右眼的设计来产生虚拟立体效果。作为用于实现双眼视差的方法,已研发了眼镜型(或镜片型)和无眼镜型(或无镜片型)显示器。
眼镜型显示器划分为时分系统(time division system)和空分系统(spacedivision system)。在时分系统中,利用时间滞后依次显示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并且使用快门镜片或偏振镜片来提供立体图像。在空分系统中,同时显示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但分别利用不同的偏振光提供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的每一个。使用偏振镜片或快门镜片提供立体图像。
在无眼镜型显示器(或“自动立体3D显示器”)中,同时显示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并且这两个图像的光轴彼此分离。这些图像分别提供至左眼和右眼。无眼镜型显示器可划分为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系统、柱状透镜系统和集成成像(integralphotography)系统。在视差屏障系统中,垂直栅格状开口设置在显示器前方,以分离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在柱状透镜系统中,其中连续排列有多个半圆柱透镜的透镜膜被贴附至显示器的前表面,以提供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集成成像系统使用蜻蜓眼状透镜板来分离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
图1是图解根据现有技术的自动立体3D显示器的示意图。参照图1,自动立体3D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驱动器130、3D单元驱动器210、时序控制器101等。
显示面板100可以是平板显示器,比如液晶显示器(或“LCD”)、场发射显示器(或“FE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或“PDP”)、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或“OLED”)等。显示面板100可包括彼此交叉的多条数据线105和多条栅极线(或扫描线)106。在数据线105和栅极线106的交叉结构界定的每个矩形区域处分别设置像素PXL。每个像素可包括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具有唯一颜色。显示面板100在2D模式时呈现2D图像并且在3D模式时呈现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
显示面板驱动器130可包括数据驱动电路102和栅极驱动电路103。数据驱动电路102给数据线105提供2D图像数据电压或3D图像数据电压。栅极驱动电路103给栅极线106按顺序提供栅极脉冲(或扫描脉冲)。在3D模式中,显示面板驱动器130可通过使用空分方法分离左眼图像数据和右眼图像数据而给显示面板100的像素提供左眼图像数据和右眼图像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51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