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气密封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85430.0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5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R·W·吉尔布瑞斯;K·辛格;R·卡斯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8 | 分类号: | F01N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贺紫秋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密封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的气体密封件。
背景技术
内燃(IC)发动机通常包括排气系统,这些排气系统设计成收集、传送并且排放发动机的废气。排气系统通常包括管道以引导废气远离发动机。现代的IC发动机的排气系统还包括诸如三元催化剂的各种排气后处理装置以及其它装置,以借助催化化学反应将燃烧的有毒副产物转换成低毒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排气系统中管接头的气体密封件,该排气系统配置成接收来自所公开的内燃(IC)发动机的废气流。气体密封件包括密封元件,其具有绕第一轴线同心地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外表面配置成相对于排气系统的管密封。气体密封件还包括导流元件,其在密封元件的内表面处固定于密封元件。导流元件限定孔口,该孔口所具有的形状配置成引导和聚集废气流远离第一轴线。
导流元件的孔口可具有圆形或非圆形的,例如椭圆形形状。
导流元件孔口可在第二轴线上对中,其中,该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隔开。
密封元件可由嵌有金属的石墨基质构成,而导流元件可由不锈钢构成,各自能够承受IC发动机的废气的升高温度。
密封元件的外表面可包括锥形部分,其配置成吸入或吸收管接头中的错位。
导流元件可包括沿着第一轴线并且与密封元件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同心地延伸的部分。主体部分可限定槽,该槽配置成在管接头的组装期间经由所产生的弹簧力,例如经由管接头内部的过盈配合来维持气体密封件在管接头中的位置。
气体密封件可附加地包括诸如键之类的特征件,其配置成将导流元件的孔口在管接头内定向。
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涉及排气系统和采用所公开的气体密封件的车辆。
当结合附图和所附的权利要求时,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从用于执行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最佳模式的以下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示意图,该车辆采用连接于具有管接头的排气系统的内燃机。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管接头的示意部分剖切立体图,其示出设置在管接头处的气体密封件。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图2中示出的气体密封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图2中示出的气体密封件的示意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指代若干视图中类似的部件,图1示意地示出车辆10。车辆10采用动力系12。动力系12包括内燃机14、变速器16以及驱动轮18,其中,发动机配置成通过将发动机转矩经由变速器发送至驱动轮来对车辆提供动力。发动机14可以是柴油机、即压缩点火型或者汽油机、即火花点火型发动机。虽然车辆10示作具有标准动力系12(其中,主要动力设备是发动机14),但车辆也可以是混合型,其中,一个或多个电动机(未示出)用于对车辆提供动力。
车辆14包括进气系统20。进气系统20配置成将周围气流22输送至发动机14,用以随后将气流和发动机的燃烧室内部的合适量燃料相混合。如图所示,发动机14还可包括发动机排气驱动涡轮增压器24。涡轮增压器24可操作以通过对进入气流22加压来增大发动机14的容积效率,用以随后将加压空气充量输送至发动机的燃烧室。如图所示,涡轮增压器24由废气流26功能,该废气流在每个燃烧事件之后作为燃烧副产物由发动机14发出,并且在涡轮增压器之后通过排气系统28移出至环境。
持续参照图1,排气系统28包括排气后处理(AT)系统,其具有一个或多个排气AT装置,这些排气AT装置配置成接收和处理来自发动机14的废气流26的流,用以减少有毒的废气排放物。排气系统28还包括多个互连的排气管,这会在下文更详细地描述。这些排气管用于将排气AT装置流体地连接于发动机14。如图1所示,排气系统28可附加地包括排气歧管30,该排气歧管可以是紧固于发动机的单独部件。排气歧管30也可以是发动机14的一部分,例如集成到发动机的气缸盖(未示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54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