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6434.6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1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沈传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宿州百洲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 |
代理公司: | 宿州智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5 | 代理人: | 李晓峰 |
地址: | 234000 安徽省宿***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插式顶管防偏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顶管施工领域,具体的讲是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设于一号顶管中部的一号横杆,设于二号顶管上部的二号横杆,一号顶管为二号顶管的相邻顶管,且一号顶管位于二号顶管的正上方,一号横杆的两端均与一号顶管内壁连接,一号横杆下方一端连接有一号LED光源,二号横杆的两端均与二号顶管内壁连接,二号横杆上方一端连接有一号LED光源接收器,二号横杆上设有蜂鸣器,一号LED光源与一号LED光源接收器在同一竖直平面。解决了未有相匹配的顶管下沉预警装置,当顶管下沉发生偏移时,顶管内作业人员很难有充足的时间逃离顶管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顶管施工领域,具体的讲是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管道铺设中,多采用顶管施工,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在复杂多变的地层中实施直插式顶管下沉,由于不同土层间承载能力差异较大、摩擦系数多变等特性,极易产生突沉、偏斜、井内涌水、涌土和超沉,顶管下沉的方向极难控制。
目前未有相匹配的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当顶管下沉发生偏移时,顶管内作业人员很难有充足的时间逃离顶管。
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对顶管下沉施工中发生的相邻顶管角度偏移进行提前预警,对潜在的顶管偏移进行预警,且预警精准度高的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未有相匹配的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当顶管下沉发生偏移时,顶管内作业人员很难有充足的时间逃离顶管的问题,提供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直插式顶管防偏装置包括设于一号顶管中部的一号横杆,设于二号顶管上部的二号横杆,一号顶管为二号顶管的相邻顶管,且一号顶管位于二号顶管的正上方,一号横杆的两端均与一号顶管内壁连接,一号横杆下方一端连接有一号红外光源,二号横杆的两端均与二号顶管内壁连接,二号横杆上方一端连接有一号红外光源接收器,二号横杆上设有蜂鸣器,一号红外光源与一号红外光源接收器在同一竖直平面,一号红外光源接收器与蜂鸣器连接。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使用中,将一号横杆固定在一号顶管中部,二号横杆固定在二号顶管上路,将一号红外光源与一号红外光源接收器对齐,一号红外光源接收器持续采集一号红外光源发射的光线,当顶管下沉施工中,相邻顶管发生角度偏移时,一号红外光源接收器接受的光束发生偏移,二号横杆上的蜂鸣器发生报警为顶管内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时间逃离顶管,且对对潜在的顶管偏移进行预警。
进一步的,一号横杆下方另一端连接有二号红外光源,二号横杆上方另一端连接有二号红外光源接收器,二号红外光源与二号红外光源接收器在同一竖直平面。
进一步的,一号顶管内还设有三号横杆,三号横杆与一号横杆在同一水平面,二号顶管内还设有四号横杆,四号横杆与二号横杆在同一水平面,且四号横杆与三号横杆在同一竖直平面。
进一步的,三号横杆下方一端连接三号红外光源,另一端连接有四号红外光源,四号横杆上方一端连接有三号红外光源接收器,另一端连接有四号红外光源接收器,三号红外光源与三号红外光源接收器在同一竖直平面,四号红外光源与四号红外光源接收器在同一竖直平面。
进一步的,一号横杆上设有一号水平红外光源,三号横杆上设有一号水平红外光源接收器,一号水平红外光源发光口面朝一号水平红外光源接收器。
进一步的,二号横杆上设有二号水平红外光源,四号横杆上设有二号水平红外光源接收器,二号水平红外光源发光口面朝二号水平红外光源接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宿州百洲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宿州百洲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64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