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04785.2 | 申请日: | 201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1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辉;钱元弟;王璠;王孝平;王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碱度 生态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材料,具体涉及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泥基胶凝材料(如:混凝土)是目前使用的最多的人造工程材料,它具有可浇注、经济、耐用、现场制作等优良特点。它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21世纪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态友好型混凝土,因此,胶凝材料应该突破传统建筑材料的范围,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材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用生态混凝土既能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为人力构造舒适的环境。低碱度胶凝材料要求水化凝固以后的pH值持续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水平,使得植物根系能够在其中生长繁茂。如今降低碱度的方法主要为自然碳化法和封碱法,但是前者破坏了水泥内部的微观结构,导致混凝土胶结能力大幅度降低;后者所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毒性强,易分解,施工成本高,因此以上方法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混凝土内部碱度过高的缺点,故提出一种低碱度胶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污泥陶粒、硫铝酸盐水泥、减水剂、粉煤灰、矿渣微粉、草木灰、硫酸铝和水,由以下原材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平配制而成:
所述污泥陶粒40%~60%
所述硫铝酸盐水泥15%~30%
所述减水剂2%~7.5%
所述粉煤灰10%~20%
所述矿渣微粉7%~15%
所述草木灰3%~8%
所述硫酸铝1%~5%
所述水10%~2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污泥陶粒为市政污泥陶粒,粒径为5mm~15m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硫铝酸盐水泥的比表面积为400 m2/kg。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水剂为萘系减水剂,粉末状,质量百分数≥9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粉煤灰为粉煤灰电厂Ⅰ级粉煤灰,w(细度(80 µm))为8.5%,烧失量为3.5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矿渣微粉烧失量为1.72%,磨细后的比表面积为451m2/kg。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草木灰为秸秆发电厂草木灰,w(K2O)为5%~12%,w(Cao)为5%~20%,w(P2O5)为0.5%~3.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硫酸铝,含量≧9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取所述硫铝酸盐水泥质量的1/4,与所述矿渣微粉、所述粉煤灰、所述草木灰和所述减水剂在一起搅拌10min,最后再把剩余的3/4的所述硫铝酸盐水泥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10min,边加水边搅拌,再加入所述污泥陶粒,搅拌3min即可。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硫酸铝来调控低碱度生态混凝土的碱度,使得该混凝土不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本发明的好处:
(1)本技术消纳了粉煤灰、矿渣微粉、草木灰等废弃物,拓宽了固废材料的利用途径;
(2)本技术工艺简单,无需大型能耗设备;
(3)本技术获得的低碱度胶凝材料的pH值小于11,并且具有和普通混凝土相同的力学性能,同时具备了通用材料所没有的生物适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污泥陶粒、硫铝酸盐水泥、减水剂、粉煤灰、矿渣微粉、草木灰、硫酸铝和水,由以下原材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平配制而成:
污泥陶粒40%~60%
硫铝酸盐水泥15%~30%
减水剂2%~7.5%
粉煤灰10%~20%
矿渣微粉7%~15%
草木灰3%~8%
硫酸铝1%~5%
水10%~25%
污泥陶粒为市政污泥陶粒,粒径为5mm~15mm。
硫铝酸盐水泥的比表面积为400 m2/kg。
减水剂为萘系减水剂,粉末状,质量百分数≥92%。
粉煤灰为粉煤灰电厂Ⅰ级粉煤灰,w(细度(80 µm))为8.5%,烧失量为3.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47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